理工科博士为啥不回国
(2013-06-22 14:51:23)
标签:
我国策略干事中国学生关键 |
分类: 东西南北 |
|
|||
近日,新浪“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不回国”的新闻惹人眼球。理工科博士为何不回国? 认识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作道义上的是非判断,甚至上纲上线地以“不回国就是不爱国”来下结论。回与不回都是一种有限理性行为,在“人往高处走”这个人力资本流动规律指导下的理性选择行为。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而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这样的言论我不止一次听到。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海龟”博士,回来在大学任教,从讲师职称开始,月工资加津贴按4000元算,她要支付结婚和买房买车及后续的子女教育费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2000美元)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社会变化较大,很多博士回国工作后,适应国内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毕竟国家之间在制度、环境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回国后很多岗位已被那些没有出国的人占着,自己这个“外来的和尚”未必就好念经。 经济收入和科研条件是两个重要的因素,而健全国家的科技创新制度、文化和环境也是我们在吸引和争夺高端的理工科人才时需要补的功课。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回国干事业的,需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创新和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在处理人才“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的关系时,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开放的、富有弹性的、人性化的用才策略吸引和鼓励留学的理工科博士们回国工作和创业。同时,要注意制度和政策的公平性,一项政策对“海龟”优惠,也就意味着对“土鳖”们的歧视,这种对特殊身份者制定的优惠政策,成为人造的不公平,使竞争行为扭曲,损害效率和经济发展。因此,要针对特殊贡献给予特殊激励,而不能因为某种特殊身份资格来制定本应该一视同仁的规则。 此外,人才流动虽然导致国内短期人力资本存量减少,但是最终将刺激国内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并最终将导致未来国内更多的高级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存量外部性效应的发挥,存在一定门槛,当人力资本积累超过这一门槛值时,经济将出现腾飞,从而实现从落后到赶超的经济发展历程。由此,关键的问题不是博士们回不回国,而是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如何超过这个门槛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