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是对孔孟的误读
(2013-06-21 19:37:28)
标签:
杂谈
孔孟
教科书
学问
人性本善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哲学这两个字很尴尬,是日本人翻译的,原来的意思叫做“爱”和“智慧”。爱和智慧合在一起,意思很深。
爱有什么特色?人活在世界上,问每天这样生活有什么动力?有什么明显的对象值得你引发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吗?
歌德说,每天早上起床时,如果想不到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我跟很多抱怨的学生说,你早上起来知道今天还要上学,多么幸福,至少比歌德幸福。一个人最大的恐惧是早上起来发现自己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可做,可不做;可过,可不过。这时,生命的动力从何而来?很多人有学问,但越有学问就越发现自己无知。在《论语》里,孔子也说自己无知,“有鄙夫问于吾,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
很多人说学哲学的人学了半天都是空话,人性是善还是恶都无法证明。这里面被误读的成分有很多。比如讲儒家,很多人以为孟子说的是人性本善,这是误读,这不是孟子的原话,而是来自朱熹的注解,其实是表明朱熹自己的立场。孔子和孟子完全没有提到人性,只提到学习,认为学了之后在适当时练习、实践。朱熹就在注解中说:人性本善,而觉悟有先有后,这是宋朝学子的想法。尤其从明朝洪武二年,朱熹的书被定为教科书,只要是想学儒家的,没有一个不从朱熹的注解开始,所以很多人满脑子都是“人之初,性本善”。
我很佩服真正的国学大师钱穆,他说人性本善是一种信仰。很负责地说,儒家说的其实是“人性向善”,“向”是力量,力量来自于真诚。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