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历辅灵公、庄公和景公三世,以礼贤下士、直言敢谏、多谋善辩为后人仰慕,名满天下。连司马迁都称赞他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人,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然而,在《晏子春秋》里,还有一段“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晏子的另一面。故事是这样的: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侍奉景公。一日,晏子遇三士趋行,而三士却未还礼。晏子拜见景公说:臣闻明君收养的武士,对上讲究君臣礼仪,对下讲究长幼伦理,内可禁暴,外可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而您收养的勇士,对上无君臣礼仪,对下无长幼人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如除掉!景公一时为难。于是晏子便请求景公派人给三士送去两只桃子,要求他们计功而食之。
公孙接仰天叹曰:“晏子,智人也!他使国君用这种方法考核我等谁人功大,得不到桃子的是无勇之辈。人多桃少,何不计我之功来食桃呢?我空手击杀过野猪,还曾打死过老虎。如此功劳,完全可以独吃一只桃子。”于是拿一桃站起。
田开疆说:“我曾拿武器两次打败敌国三军。像我这样大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说完拿起另一桃站起。
古冶子说:“我曾随国君渡河,一头大鳖叼走驾车之马,我潜入水底,逆流百步,又顺行九里,终于捉住了大鳖把它杀死。我左手握住马尾,右手提着鳖头,如仙鹤般跃出水面时,船夫们都以为我擒得河神。我立下这等功劳,足可以独吃一只桃子了,二位何不快将桃还来!”说完拔剑而站起。
二位勇士听罢说:“我们勇不如你,功没你大,拿走桃子而不谦让,这是贪心;知贪心而不死,是无勇之辈。”言毕,二人还回手中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自责曰:“二位都死了,我独自活下来,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而自夸,这是不义;行为违背了仁义,不死,是怕死鬼……”说完也自刎而死。使者回报:“三勇士都死了!”景公按礼仪装殓安葬了他们。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故事和传闻轶事的古籍。书中晏子的言行以及故事传闻,都是后人收集整理的,非一人一时之作,传本较多,有些故事难免失真。我看这“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很像是虚构的,三位可以降龙伏虎的勇士,怎么会为争吃一个桃子而自裁呢?不过,想想古代武士的单纯、率真、耿直、重义,好像发生此事也有可能。这个故事之所以被编者收入《晏子春秋》,显然意在褒扬晏子。你看,晏婴凭借自己的智谋,不用锋刀利剑,仅以两个桃子就替景公除掉了身边祸害。如此智慧谁人可比?
然而,我从这个故事所看到的,却是晏婴的心胸狭隘、阴险毒辣。这三位勇士何罪之有?他们仅仅是对国相没有回礼,便招来杀身之祸!不是太冤枉了吗?三士非但无罪而且有功:一个曾击杀野猪、猛虎为民除害,一个两次打败敌人三军为国效力,一个曾潜水杀鳖为君救驾。如此功臣,晏子却说他们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是“危国之器”,显然是诬告。晏子想让三士争夺二桃,互相残杀,而他们却懂得礼让、羞耻,知道什么叫“贪心”、“无勇”、“不仁”、“不义”。终因知耻而自裁,又怎么说三武士不懂礼仪人伦?这还是多施德政的贤相晏子所为吗?还有一层深意:说人足智多谋是褒扬,难道设计杀人的智慧也值得赞颂?
“二桃杀三士”作为比喻阴谋陷害的成语,意味深长。揣摩这个成语似乎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光环笼罩的人物也可能有阴暗的一面。诸葛亮在《梁甫吟》中吟咏道:“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李白也写过“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的诗句。可见谗言之可怕!而那些一向被视为良将贤臣者的谗言、诡计不是更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