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百家姓
(2013-06-19 16:42:12)
标签:
漫话赵钱孙黄帝诏书理想杂谈 |
分类: 知识窗 |
另外,施姓还有一支来自方孝孺,听说施姓与方姓原本是一家。方孝孺乃明朝大儒,早年师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由于学问精深,方孝孺一直做到担任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明成祖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经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
明成祖以“清君侧”为名,从北京起兵,攻下帝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有说被烧死,亦说逃遁)。朱棣取代侄儿朱允炆的位子要登基,指名让方孝孺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当众为建文帝不知下落号啕大哭。朱棣闻之,也颇为方孝孺的忠心感动,亲自走下殿来劝其节哀,并让人把笔递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执笔,奋笔疾书“燕贼篡位”四个字,然后掷笔于地,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生气了,怒道:“汝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
学者解读《百家姓》,介绍“何吕施张”四姓由来,说大姓张姓排在施姓的后面。张姓也出自黄帝之后,张姓也来源于姬姓。准确地说,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挥公因发明了弓箭,担任弓矢之长,因而黄帝赐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省清河县)。所以,“张”字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的人。也因此,“弓长张”的“长”应念作zhang,而不是chang。不同的是,张姓乃真正的大姓,排在全国第三位,人口为8500万!而我国第一大姓是王姓,有9288万人口;我国第二大姓是李姓,有9207万人口。
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乃中华民族的根之标志。不过,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来的父系氏族时期,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和宗族系统的称号。人用姓来区别于族群、区别于禽兽;氏则用来区别贵贱高低。
正因为中国人重视姓氏的传承,所以就有了《百家姓》的问世。朗朗上口的《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早、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都要早于同样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而且,《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一道,被并称为“三百千”,都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幼儿启蒙教材。
据说,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过,《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排列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的多少排列的,“赵钱孙李”之所以排在《百家姓》的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北宋初年的吴越钱塘地区。据王明清考证:“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即是由钱塘的儒生所作。既然北宋开国皇帝姓赵,国君的姓理应排在首位;其次是钱姓,因为钱姓是五代十国中管辖钱塘的吴越国王的姓氏,故而排在第二位;而当时吴越国王钱俶(音chù,意善)的正妃姓孙,于是排在第三位;把李姓排在第四位,乃因南唐国王姓李之故。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地跨今天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属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其时南唐人口约500万,国都定在金陵(今南京),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历时39年而亡。975年,南唐国破降宋,软弱的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至汴京开封,后被宋太宗赵匡义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