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学校教育,知识的传递是平面的,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是平等和开放的。在大教室,学生坐的位置甚至高于老师的位置。在这样的教与学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的优势。在美国的大教室,老师需要“仰视学生”,而在中国的大教室,老师是“俯视”大部分学生的。这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当一个人俯视别人的时候,要尊重对方是有一定难度的;当仰视别人时,不尊重对方也是有难度的。
1928年罗格出版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学校》中主张,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学校里,应当由孩子决定他们要学什么,而逼着孩子按照现行的课程设计学习,将抑制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从那时起,美国的课堂里就悄然发生了一场教育革命:课桌椅不再排列成行;学生越来越多地围坐成圈,形成小组,成为所谓“主动的学习者”。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人们不再满足于知识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代之以“启发式”或“放羊式”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国能够产生那么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而且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包揽了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尽管今天美国重方法而轻知识的教育倾向导致美国中小学生应试成绩平平,但我们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育却扼杀了最聪明学生的创造性,虽然在知识掌握及国际竞赛方面我国中学生总是处于领先地位。
如何发挥我们的教育优势,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避免他们已经暴露出来的弊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