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与恶俗
(2013-05-31 15:59:24)
标签:
边界法规于众情况杨绛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
清算“到此一游”
一条微博引发了一场关于“到此一游”现象的持续争论。在埃及三千多年前的神庙浮雕上,出现了“到此一游”的中文字迹,令看到的中国人感到羞耻,并发起了网上谴责和“人肉”活动。当“事主”很快被找到并被确认当时只是一名小学生时,愤怒的声讨一时不知如何安放,于是开始深入反思我们的教育,以及国人的文明素养。
孩子当然不无过错,反思也非全无必要。适度的曝光,也能给这些人一些压力。但人们很快发现,喜欢在所到之处随意刻画留名的,并不全是孩子。故宫大殿前的水缸上被刻字、长城每块砖上几乎都有字迹、敦煌莫高窟壁画上也留下了大言不惭的“参观考察”,这些可不全是未成年人,甚至还有很有身份的文化人。而且,这种习惯可谓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下至潦倒文人,上至大臣皇帝,都喜欢到处题诗留字,以求名字和高山名刹一样不朽。当年侯耀文有一段著名的相声,叫《乾隆在世》,讽刺的就是那些题字成癖的人。
但也有见多识广的人指出,不要把什么都冠以“中国式XX”,国外喜欢在文物上涂鸦题字的,也大有人在。长城墙砖上的题词,就有不少是洋文。可见,这种习惯与国别和人种无关,只与个人修养和文明习惯有关。
套用美国批评家福塞尔的说法,喜欢游历和题字,体现的是一种“格调”;但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处处留名,则变成了“恶俗”。而如果这类行为对文物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就不仅是一个素养和习惯问题了,还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钱钟书信件拍卖
任何东西都可以换算成金钱,这是恶俗的一大表征。近期,一批钱钟书先生私人信件和手稿将被拍卖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拍卖公司放出的风声显示,这些私人书信主要是钱钟书上世纪80年代与时任香港《广角镜》杂志总编辑李国强的书信往来。信中涉及不少对历史和学人的直言批评。对此,102岁的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也无法淡定,紧急发声明表示坚决反对拍卖,并称如果拍卖执意进行,她将亲自上法庭维权。
近年来,私人信札上拍的并不少见。作为收藏品,其所有权自然归持有人,只要不违反文物法规,出让拍卖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私人信件,不仅具有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还涉及很多不应公开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比如钱钟书信中对鲁迅等名人私生活和作品评价,都是朋友之间的私密话。不管是否带有成见,写信者当时写下这些时,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并没有想到要公之于众。并且钱钟书本人也表示,这些都是“不能公开说的话”。现在被拿来拍卖,显然有违原作者意愿。
在当事人及其家属还健在的情况下,名人的私人信件,还涉及到个人隐私权、著作权、通讯私密权等其他民事权利。如果不经允许,就像商品一样进行买卖和公开展览,不仅有悖公序良俗,还触及了法律的边界。
前一篇:儒家的礼乐教化
后一篇:爱孩子就请蹲下和他(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