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的礼乐教化

(2013-05-31 15:40:21)
标签:

行为规范

原则

说是

根本

对方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礼乐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这个词是跟“武化”相对应的。所谓“武化”,就是以强力或者说武力来制约、规范人的行为,用武力来让人们服从某人的意志,服从某种行为规范。“文化”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让人们遵循做人的行为规范、社会的行为规范。后来“文化”的概念扩大了,但儒家最重视的还是通过礼乐教化来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提升。所以,礼乐教化也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核心。
 
  今天我们应重新反思儒家的礼乐教化,把新文化运动时期礼教“吃人”的概念重新梳理一下。是不是礼教只有“吃人”的一面?礼教是不是还有让我们真正懂得怎样做人的道理在其中?
 
  对于传统文化的取舍运用,我们可以木匠为例,“善用者无弃材”,套上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讲,“善学者无弃学”。善于学习的人,不会说这个学问有用,那个学说没有用。有一句话叫“开卷有益”,就看我们怎样去看。
 
  中国古人讲:“礼者别宜”“乐者敦和”(《礼记·乐记》)。礼是用来分别的,而乐的核心是和谐。天地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乐的教育(艺术教育或者美育)里面也能让我们学到礼教所要传播的很多观念。艺术很讲究相互配合。一首好的音乐,一定是各种音色的配合;各种不同的音色,快慢节奏,高低声音,配合得好,这首乐曲才好听。一幅画,远近、浓淡,高低配合好,才能是一幅美丽的画。所以在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就会让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怎样配合。我们每个人不要只是欣赏艺术,而是要参与、实践艺术,培养多方面的艺术爱好。通过艺术的实践,能让我们更多地懂得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所以乐教和礼教是紧密相连、紧密配合的,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礼教的目的在于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儒家的礼教在今天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不要把它去等同于西方的宗教。我们的礼教就类似于我们的宗教;我们的理学就类似于我们的哲学;我们的诗教、乐教,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
 
  通过各种各样的礼仪活动传播一种价值观,实现对人的教化,这是各种宗教普遍的做法,中国儒家的礼教也采用了这种做法。在民间,从满月、百日、周岁就开始了,亲朋好友都来鉴证这个孩子现在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真正的“礼”是从“冠礼”开始的,“礼始于冠”。“冠礼”就是成年礼。成年了,你现在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责任的,你再不是一个孩子,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这就是“冠礼”的内容,不是大家吃喝一顿就完了。“冠礼”也给予你一个做人的尊严。所以古代在“冠礼”的同时还要请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师长给他取一个字(原来他只有名,现在要取一个字),从今以后,跟他同辈的人,比他小的晚辈,都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他的字,以示对他的尊重;他自己也要意识到,不能像没成年那样胡来了,肩上有了责任和义务。
 
  更被重视的是婚礼。“礼本于昏”。结婚意味着今后你不仅要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对方考虑。不仅要为自己的家庭考虑,还要为对方的家庭考虑,同时负有对后代教育的责任。要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所以婚礼实际上是非常隆重地告诉双方,你们的身份变了,你们的责任变了。
 
  儒家崇拜的是“天地君亲师”。荀子将其概括为“礼”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者,类之本也”,先祖是这一类生命的本源。“君师者,治之本也”,“治”就是治己治人。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跟其他人相处的原则。
 
  总之,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为仁由己”。
 
  这个与礼密切相关的“仁”的概念也值得进一步阐释。“仁者爱人”。“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论语》中有上百处对“仁”的解释,最重要的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其具体的内容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不就是自觉的问题吗?所以“仁”是让人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儒家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你的德行如何,由你自己决定,不是靠外在的力量。《尚书》里面有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皇天上帝不管你是否与我亲近,你有德,我就帮助你;你没有德,我就不帮助你。德是根本,“仁”就是道德的自觉。
 
  儒家礼的教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敬畏之心。有所敬畏,就不能胡来;没有敬畏,就可以为所欲为。“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灵。”至于这个神灵是谁,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可以有不同,但是都要有所敬畏,哪怕你敬畏的就是自己的良心,哪怕你说我要对得起子孙后代,也是敬畏,为了你的子孙后代,你就不能乱来。信仰就是培养敬畏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