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瑞士人让·斯塔罗宾斯基,虽著作等身,仍孜孜于著述。
他1984年获欧洲随笔奖,写有《可以定义随笔吗》,撮其要者,曰:一,随笔既有主观的一面,又有客观的一面,其工作就是“建立这两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笔既是内向的,注重内心活动的真实的体验;又是外向的,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具体的感知;更是综合的,始终保持内外之间的联系。二,随笔“具有试验、证明的力量,判断和观察的功能”。随笔的自省的面貌就是随笔的主观的层面,“其中自我意识作为个人的新情况而觉醒,这种情况判断判断的行为,观察观察者的能力”。因此,随笔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张扬。三,随笔既有趋向自我的内在空间,更有对外在世界的无限兴趣,例如现实世界的纷乱以及解释这种杂乱无章的话语。随笔作者之所以感到常常回到自身,是因为精神、感觉和身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四,“话有一半是说者的,有一半是听者的”,因此,蒙田的随笔展示了人和世界的三种关系:“被动的依附,独立和再度掌握的意志,相互依存及相互帮助之认可”。所以,斯塔罗宾斯基说:“写作,对于蒙田来说,就是带着永远年轻的力量、在永远新鲜直接的冲动中,击中读者的痛处,促使他思考和更加激烈的感受。有时也是突然抓住他,让他愤怒,激励他进行反驳。 ”因此,“随笔是最自由的文学体裁”。我认为,斯塔罗宾斯基成功地定义了随笔。
法国的随笔相当于我国的文章,细细思考,两者之间有不少可以互通款曲之处。中国也有随笔的说法,但是与法国的随笔相比,还是多少有些不同。说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以为最大的恐怕在第四条,即我国随笔缺乏一种自我质疑、自我调侃的气度,往往多在“诲人不倦”、“正襟危坐”上下工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何不借鉴他人的经验,使自家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