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要进城 更要市民化
(2013-05-05 06:47:45)
标签:
途径更要城市发展并不会服务者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据统计,2012年达到了52.57%,但若按户籍人口计算,这个数字只有35.29%,两者之间有着17%的差额。绝大部分农民工进了城,吃了苦,卖了力,流了汗,却改变不了农民身份,无法在城里留下来。于是有专家提出,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甚至有专家干脆将其简化为城镇化要让“农民进城”。
长期以来农民在城里落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阻力?原因首先在于部分城市管理者一味“求高”的发展理念。正如专家所言,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一定是一个低素质、低端就业、低收入人口进入的过程。这恰恰与那些追求高端、追求高速的城市发展理念相悖。其二,在于与市民争利的担忧。有人认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会加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会摊薄市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及福利,利益上的硬碰硬肯定会增加改革的难度。其三,在于对转移成本过高的担忧。有人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后,要给他们提供子女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这无疑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
仔细想想,上述这些似乎并不构成真的难题。首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的发展需要劳动力、需要服务者,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在就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他们在建筑业、服务业、工业生产一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用工荒”屡屡出现的当下,应该创造条件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进城,踏实工作。其二,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目前只实现了就业转换,而未实现身份转换,他们的消费还有相当部分留在了农村。如果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城,将消费全部留在城里,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显而易见。其三,如果我们允许差别化的教育体制,允许民办教育的存在;如果尽早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企业和农民工积极缴纳社保为农民工提供保障……那么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也并不会是个天文数字。
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还要让农民市民化。当然,城镇化也不该是单向的,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也是城镇化的一种途径,不一定非要通过让农民进入城市来实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