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习俗走向现代文明
(2013-04-04 21:23:01)
标签:
生活困难
经济条件
传统习俗
支票
一面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今天是清明节,包括汉民族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在这段日子里要祭祀逝去的先人。祭祀先人的重要形式是扫墓,扫墓俗称上坟。按照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上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摆放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上几枝嫩绿的柳条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祭拜,最后,来扫墓的人吃掉酒食回家(注意,并不是把大堆的食物丢弃在那里就走)。这是亲情传承和血脉延续的真情体现,是尊重和孝敬故去长辈的庄严仪式,也是感恩先人、不忘师长的情感表达。
像其它中国节日的传统习俗一样,清明习俗的形成和流传是受历史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及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限制的。这其中既有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积极内涵,也有包括封建迷信在内的陈规陋习。
现在的问题是,对包括清明传统习俗在内的各种民族节日习俗,我们怎样传承、怎样让传统的习俗走向现代文明?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把传统习俗中体现民族文化精髓内核、精神实质的一面与现代文明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与时俱进地开展民族节日的各种文化活动。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在清明祭祀等活动中的表现与我们的愿望大相径庭:清明不再清明,一叠叠的冥币,有“人民币”也有“美元”,票面标注的币值大得令人咋舌;糕点、果品、饮料、烟酒等供品堆积如山,精心扎制的别墅、奔驰车、小蜜维妙维肖,甚至“伟哥”也成了墓前供品。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充分的孝敬和爱戴,才能让逝去的亲人充分享受“天伦之乐”。且不说这样的场面愚昧粗俗,毫无庄重之感,它还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十足的闹剧。
其实,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关键在心,心诚则灵。让传统习俗走向现代文明,需要我们借助当今的现代方式移风易俗。清明扫墓的时候,在亲人的墓前植上一棵树,献上一束花,或者放上一曲思念的乐曲,都是高雅而绿色的祭奠方式。网上祭祀更是一种简洁时尚的扫墓形式,把逝者的音容笑貌保存在网上,悼念者随时访问网上纪念馆,点一支蜡烛、留一曲旋律,用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思念,感念心情尽可充分表达。如果真的担心九泉之下的亲人手头拮据、生活困难,在网上扫墓时,设计一张现金支票“汇寄”过去,支票不设限额,让亲人可劲儿花,比用纸张制造冥币现金省事多了。
别再烧了,别再充满想像力地用大堆的实物来祭祀亡人了,相信,先人们也希望看到他们的后人生活在清新文明的环境里,也愿意享受现代文明中的宁静生活。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