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刚刚纪念了“3·11”大地震两周年,就急匆匆向世界宣布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该国能源厅3月12日称,日本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海底可燃冰的提取试验,并力争在5年之后实现商业化开采。
可燃冰开采的消息似乎有双重效果,既可暂时转移和规避焦灼中的“去核”争论,又给日本经济注入了一剂“利好预期”良药。据称,可燃冰在日本附近海域的埋藏量足够日本使用100年,仅本次试验采掘海域的储量就可供日本使用10年以上。这个一直被能源对外依赖所困的岛国,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可燃冰真能解开日本的“能源死结”吗?恐怕不容易。
所谓可燃冰,是地质名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的俗称。地球陆地上的冻土带,以及海洋深处的沉积岩中,一直存在着这种甲烷气体的结晶物。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7%的陆地和30%的海底地区,具备形成可燃冰地质条件。
科学家估算,全球可燃冰的能源总量,可能相当于已知的石油、煤及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总量的两倍。有人还推测,仅全球海底可燃冰资源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这当然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能源财富!
不过,开采可燃冰的风险同样巨大。中国石油大学陈光进教授曾指出,贸然开采海洋中的可燃冰可能会引起地质和生态灾难。据推测,史前多次生物大灭绝与“极端热气候”有关,这种气候灾难有可能因为突发原因导致海底可燃冰大面积分解,释放出巨量甲烷进入大气层。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
显然,如果技术上不过关,开采可燃冰将冒极大风险。已经有地质专家提出警告,这一次日本的试验开采方法叫“减压法”,本身存在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
“减压法”要在蕴藏有可燃冰的海底区域打出大量深孔,从深孔中灌入二氧化碳,对可燃冰进行减压,减压后的可燃冰才能释放出甲烷。这种开采过程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操作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关键是,此类灾难不仅会祸及日本,而且造成的极端气候变化灾难还会殃及全球。
正是碍于可燃冰开采的环境和生态风险,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可燃冰开采研究,但一直将其列入远期能源开发方案,按计划到2015年才进行小规模开采试验。
技术瓶颈只是可燃冰开采的障碍之一。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专家们认为,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因此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
日本急于摆脱能源困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科学技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着急并不解决问题。既然他们在核能利用上无法克服“安全红线”,那么面对可燃冰这种不确定性更大的能源利用方式,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风险,怎么能轻易乐观呢?
能源问题,的确是当下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关键点。蒸汽机时代对应煤碳能源,内燃机时代则对应着石油、天然气能源,未来的“智能制造”时代,必然需要一种“新能源”。但可燃冰显然不是,本质上,它只算是天然气的另一种变体。
在克服了技术和成本难题后,可燃冰或许能为人类提供另一种更清洁的可燃能源,但它并不能带来技术革命。没有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任何“新能源”都是泡影——它只能为“旧经济”续命,却不能开创一种真正的“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