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2013-03-18 14:57:32)
标签:
生活方式京津冀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差距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率大约在2030年就能达到70%,以后的18年内,我国的城镇化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还有大约18个百分点的快速提升空间。
新型城镇化必须将社会各子系统(如城市与乡村、资源与人口、人类与自然等)统筹考虑,在总规划框架下做好协调与衔接。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主要体现在:
1、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摒弃城市面积扩张和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消除制度屏障,破解“双二元”结构,建立公平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人们利益,促使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镇化过程能增进人们福利。
2、合理布局,协调推进
根据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城镇发展的新模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明确城镇的发展定位、功能分区,与产业转移相结合,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根据目前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在新型城镇化下,城市的规模将向两头和深处延伸,两头指的是:一方面是城市群的发展,优化提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现有城市群,培育和壮大新的城市群;另一方面是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挖掘、整合现有中小城市资源,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同时,进一步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善人居环境,集约节约,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3、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协调发展,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具有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区域间产业结构和布局,缩小城乡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