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辈人小时候,家里条件大多不好。每年过年,压岁钱虽然能收到一点儿,可是基本都交给了父母,父母再拿去给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所谓压岁钱,其实谁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各家各户流通了一番。打着光棍的长辈最吃亏,有出无进,所以单身的叔叔、阿姨们常常会借侄儿、侄女一起出去拜年,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将压岁钱据为己有。对于那些光棍长辈,借孩子去收回自己给出的压岁钱,自己最终其实还是只出账不进账,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让侄儿或外甥得了实惠,心理多少平衡一些。
最近十几年来,城市里大多数孩子可以得到全部或部分压岁钱了,但又有一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那就是孩子们的压岁钱太多了。一个年过下来,一两千算少的,一两万都不算稀奇。这些钱由着孩子花,容易养成乱花钱的恶习,还会因为互相攀比造成心理问题。于是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压岁钱改革了,有的主张给“压岁书”,有的主张送“压岁言”,然而年复一年,这些倡议基本上都是有雷声,没雨点。
要改革压岁钱,首先我们应该搞明白压岁钱的历史渊源。据说,压岁钱其实是“压祟钱”,“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说是迷信也好,心理暗示也罢,压岁钱本来就是讨个彩头。过年送书能讨彩头吗?或许有人会联系到送“输”,触霉头得很。而且给小孩送书,操作起来也很困难。送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英汉词典,人家很可能早就买了,送了等于浪费;送教辅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你根本不知道买哪个版本;送课外读物?家长多半不希望孩子读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书。而且现在适合孩子的好书很少,你送的书很可能孩子并不喜欢。至于送“压岁言”,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能搜出一大堆名人名言,你说的“压岁言”,肯定会被怀疑为“剽窃”,而且隔着代沟,孩子们未必听得进去,家长们也会怀疑你舍不得花钱,所以空口白话忽悠孩子……
看来,压岁钱难以取代,那么就在使用上下点工夫,合理引导孩子花好钱。如果家境好,可以让孩子捐献一部分给困难家庭孩子或留着暑假出去旅游;如果家境一般,可以鼓励孩子将压岁钱攒起来补贴以后的学杂费……
既然压岁钱改不了,那就务实一点,从长计议,好好用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