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02-13 10:21:15)
标签:

是一种

马皇后

寿高福

大书

不识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进入农历腊月,要评选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恐怕非“福”字莫属。祈福、纳福、赐福、祝福,写福(字)、剪“福”(字)、送福(字)、贴福(字),等等,堪称一道风景。

《礼记·祭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无所不顺,即吉祥如意,生活美满。据考证,“福”在甲骨文中,左上角是“酉”,即酒樽,“酉”下是一双手,右上角是“示”,即古代摆放祭品的灵石台。两手捧樽于前,以酒敬神,祈神保佑降福。《说文解字》:“福,佑也。”无所不顺与祈神保佑,都是一种期盼、祝福。起初或只是一种愿望,久之成为一种习俗。在此过程中,“福”字带给人们的果然是福。

以福避穷。传说,有一年姜太公封神,其妻也要求封。太公不高兴,就封其为穷神,并立下规矩:“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传入百姓中,家家户户都写一“福”字贴于门上。于是,“穷神”不敢进门。

以福避祸。某年,明太祖朱元璋上元节晚上微服出行至一镇上,见许多人围观一幅画。画上绘一大脚女人赤足抱个大西瓜,引得众人大笑。一问,知是在嘲笑淮西女人好大脚。而朱元璋的马皇后正是淮西大脚,遂认为是在嘲笑自己。一怒之下,下令军士去调查,在无关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门上无“福”字者,拿办。此事走漏风声(也有说是马大脚泄露的),镇上家家门上贴“福”字。

字大福大。入宋以来,“福”字崇拜蔚然成风。写有“福”字的红纸称作“迎春牌”。每逢春节,无论商铺民家,无不画门神桃符,贴迎春牌。并且认为字大福也大,遂越写越大。宋代何薳《春渚纪闻》卷四“紫姑大书字”中记,许多人家在上元节请紫姑神书写一个径丈的大“福”字。

以“福”祝福。“福”崇拜深入民间,使日常交往平添许多情趣。有人将“福”字刻成印章,钤于信上,表示祝福。有的则随信函或贺帖寄一“迎春牌”,祝贺新春。有的于春节前,红纸上书一大“福”字,派人或亲自送至亲友、长辈或上司门上,祝新春纳福。

“赐福苍生”。清代自康熙帝开始,有“赐福苍生”之仪。康熙用来书写“福”字的笔被奉为吉祥法物,笔端镌刻楷填金字“赐福苍生”,而且此笔代代相传。皇帝所书“福”字,一是在宫殿、苑囿各处张贴,一是赐予臣子、内外臣僚官至二品及内廷供奉。皇帝还赐“福”字给皇后、嫔妃、阿哥、格格等人。雍正曾说:“朕之每年颁赐‘福’字者,盖欲诸臣触目惊心,时时存获福之心,行可以获福之事。”

“二十四福堂”。钱塘人王文庄,乾隆乙丑一甲第三人及第,因而每年除夕得恩赐“福”字一幅,二十四年未断。后将24幅“福”字装裱,全部悬挂起来,济济一堂。该房间称为“二十四福堂”。圆满之际,其子问:“此后拜赐,何以置之?”王答:“别置一轩,名为余福。”转年王文庄去世,“余福轩”未及立。

福倒福到。“福”字倒贴,据称源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让人张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家仆目不识丁,竟然将“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十分气恼,欲以鞭罚惩戒。大管家灵机一动,连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兆也。”福晋听了,福倒即福到,合情合理,更何况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于是,不仅不处罚,相反倒赏赐大管家和家仆各五十两银子。从此,“福”字倒贴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巷陌人家,流传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博上的年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