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邂逅大基山

(2012-12-16 23:21:11)
标签:

本质

汉武帝

国师

历史记载

武帝以

分类: 东西南北

    

    大基山,没有泰山的雄伟高大,景色壮美,也没有黄山的奇伟俏丽、灵秀多姿,它并不陡峭的高度,在松杉葱茏的簇拥遮盖下,却有一种质朴的厚实感充溢在山谷中,圆润大气,沉静恬淡,不事张扬,身处其中仿佛洗尽凡尘,穿越千年,让人瞬间从热闹纷繁中安静下来。

    大基山,古称东莱山,海拔476.9米,为莱州市有名的高山之一。山体呈半环状,四周群峰环抱,当中为一深邃圆阔的谷地,因谷内自古为道家所居,故俗称道士谷,仅西南方有一豁口,自成天然门户。是我国道家文化和神邸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史记》中被记载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是全球华人中过、戈、柯、任等16个姓氏的发祥地。

    五岳的说法早在舜的时代就出现了,《尚书》中就有舜对五岳“五载一巡狩”记载,而且五岳文化底蕴的深厚世人皆知,绝对不在小小的大基山之下,一块石碑前,上面刻着《史记》的记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原来大基山之所以列入中国第五名山,是因为这是当年黄帝经常游历,而且是与神相会的地方,正应验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话。

     石碑上的文字激起了我寻古探幽之心,古人对山的命名排序到底从何而来,依据什么标准?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从五帝到秦汉,古代天子敬天地畏鬼神,为求国泰民安,定期封禅名山大川的制度的演变。“……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不仅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还划分郡县、规定名山大川。秦朝官方所祭的名山有两种,一是自崤(今潼关——河南新安县一带)以东的名山五座,一是自华以西,规定的名山有七座。秦代由专门的官吏太祝祭祀名山大川,皇帝巡视所至,就在该处致祭。而郡县远方的神祠,则各由当地人奉祀,不受天子的祝官管辖,但如有灾变祸乱,则令祝官去祭祀,并要治地方官及百姓的过错。也就是说在秦代,以皇帝和官员经常祭祀的山为名山。

     汉承秦制,祭山制度同秦代一样。到汉武帝时,他虽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渴求长生不老之心,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记·封禅书》这样描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济北王为了讨好汉武帝,把自己封地内的泰山及其旁边的领地主动献给了皇帝,恒山在常山王的领地,武帝以罪为名将恒山收归己有,使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把众天帝纳为己有。从此武帝经常举行祭奠五岳之礼,并多次前往泰山封禅。频繁的祭祀之礼,使五岳声名日著。

     上述的历史记载,说明古代对山的排序不是以海拔、景色等为依据,而是以皇上官员经常前去祭祀的山为名山,之所以祭祀,是因为古代的人们通过各种征兆迹象觉得那里可以与天地神仙相通,这进一步印证大基山被命名为中国五名山的原因是“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越发觉得大基山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难怪在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几百年前,东莱山就有了“方士”进行道教活动,至元朝后全真教的发展,更使道教盛传于世,因而,大基山谷成了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金朝初期,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率弟子丘处机等全真七子,在大基山传道多年。后来,丘处机就是在大基山中被成吉思汗征召为“国师”的,尊为“丘神仙”。丘处机辅佐成吉思汗东征西讨13年,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丘处机羽化后,又归葬于大基山。

     遥想当年全真七子曾身在幽谷深山的地方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心性与自然契合,心中煞是羡慕,当年他们究竟感悟到了什么?黄帝老子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文字,《黄帝内经》《道德经》代代相传,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解读,各路专家学者的演绎,所表达的意思还是他们原本的东西吗,真的可以让人明心见性吗?不知为何,大基山以它亘古的宁静和沉着让我思绪翩然。何为道?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而不得解。“道可道,非常道”,“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来答案已经隐藏在天地自然之中。

      邂逅大基山,让我有缘去探究五千年前的历史脉络,有幸去触摸古代名贤的所思所想。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人生几十年春秋与历史长河相比不过是短暂一瞬间,人如蝼蚁,忙忙碌碌,对荣华与名利的追求是我辈今生无法回避和免俗的。只愿浮世红尘中,别忘了歇一歇,静一静,审视一下自己的灵魂,感悟一下生命的真谛,洗去繁华场中的烦恼,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归宿。

     与大基山初次相识,匆匆忙忙,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大基山的底蕴,领略大基山的风采,但是与大基山的缘分就此结下,相信未来的时光里我会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基山,在感受山水之美、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历史熏染,见识道家风范,体悟生命的本质,升华自己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读经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