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别名箭芪,
绵芪, 口芪, 黑皮芪, 白皮芪, 红芪,
独芪等。它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主要成分为黄芪总黄酮、黄芪总多糖、黄芪总皂苷和氨基酸等,具有利尿降压、消炎镇痛、强心、抗氧自由基生成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大量的文献报道,黄芪可从多方面作用于机体,改善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等相关血管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
具体说来,临床上可用黄芪来主治以下病症:1、治脾胃虚弱,症见食少倦怠,气虚血脱,崩漏,带下,便函溏,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2、治表虚自汗、盗汗。3、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4、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援助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黄芪的作用很多,临床用途也比较广泛,肿瘤患者使用黄芪主要是利用了它的补气脾生血、固表止汗与利水之功。放化疗期间的患者,通常都伴有脾胃虚弱、纳食不佳、疲乏倦参、血象下降,大量使用药芪能有力扭转这类症状。对于癌性发热出汗或体虚自汗患者,药方中也多加入黄芪,能固表止汗。胸水、腹水与心包各液病人,用黄芪能利尿退肿。
使用黄芪时,需注意黄芪有生黄芪、灸黄芪之分。灸黄芪用于补中益气升阳,而利水、因表、托毒生肌多生用。因本口若悬河药性偏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所以有阴虚阳亢、热毒亢盛、食积内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阳热亢盛。黄芪用量可大至30-60g,但需注意不要太过量,否则会致胸闷。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黄芪不仅对体虚感冒、慢性肾炎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还是中风患者的良药。不少中风病人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从中医的角度看,其表现是“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出现一侧肢体软弱无力、容易疲劳、胃口差、口淡、多汗、解大便不顺畅等气虚症状,常可选用黄芪进行治疗,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酮、多糖、黄芪皂苷黄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多种自由基。
实验证明,黄芪可作用于心肌,保护心脏细胞。对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激活并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稠度及凝固性,松弛平滑肌,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尤其改善微循环,可以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能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进而减轻中风缺血引起的损伤。
综上所述,黄芪这味药无论古今,在病理和药效上都有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价值。(戚平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