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利之辨的现实意义
(2012-10-22 23:38:41)
标签:
孔子安吉《孟子》义利梁惠王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孟子》第一章《梁惠王上》的主题是“义利之辨”。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给我什么利呢?”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有了仁义就可以了。”孟子接着说:“如果全国上上下下都追逐利,那么,国家便完蛋了。”如果说仁是《论语》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义可以说是《孟子》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仁义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宋儒程子说:“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义利之辨”是《孟子》一书提出的第一个论题。孔子和孟子都多次谈到义。在儒家看来,“义者宜也”(《中庸》),义就是做事要适宜,待人要公正。孔子说:“义是最可贵的(“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它是做人的根本(“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说:“人性中羞耻的心,是义的开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一丝一毫”(“非其义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官吏违背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国家还能存在,那是太侥幸了”(“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义与利,通俗地说,就是道德与利益。“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儒家并不讳言利。“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是人所兼有的。王充在《论衡·刺孟》中分析:“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前者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后者指百姓的安定富足的生活。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不应趋福避祸,即使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前一篇:道德建设须弘扬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