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何以寿长百岁
(2012-10-21 22:58:38)
标签:
孙思邈五台山《旧唐书》西魏千金巽方 |
分类: 保健养生 |
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寿长141岁。另有记载,孙其实活了102岁。无论据何种记载,孙思邈寿长百年,确是事实。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孙思邈何以长寿,很值得探究。 孙思邈7岁入学,聪明过人,他勤奋好学,日诵千余言。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孙思邈18岁时立志学医,20岁时已读儒、道、佛各种经典,隋文帝召他做国子博士,孙辞谢。唐初,魏征奉修五代隋史,曾多次向孙思邈核对史实,可见孙以博学多识而闻名于世。唐太宗求贤如渴,召其入京,当时孙思邈已过中年,但面容、气色、形态仿佛少年人,李世民见之大喜,又深为感叹,赐其官职,孙思邈谢绝。唐高宗即位,也闻其名,赐其谏议大夫,孙思邈仍未允。孙思邈当时隐居在太白山、终南山一带,在湖光山色丛林中遍阅历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的医学典籍,并两次入川采集药草,专治疑难杂症,许多病危患者经他妙手调理,居然化险为夷。孙思邈交友广泛,诗人卢照邻、文学家兼医学家孟诜、书法家宋令文、大臣谢季卿与医林二兄弟甄权、甄立言皆与他时常切磋交往,这些人还拜长者孙思邈为师,孙思邈则时常有妙论发表于席间,令众人茅塞顿开。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对“良医”的标准。他认为,行医者胆子要大,但在诊病与治疗时需十分小心;他还认为,医生对症下药要灵活多变,不同的病症,不能拘泥于同一医法。作为医生要心胸开阔,行事堂堂正正。贪婪与私利是行医者之大忌。这也是孙思邈一生处世之规范。 由此可见,孙思邈为何屡次拒绝入仕当官,他认为官场坎坷而风险太大,人入仕途易生贪欲之念,耗费精力而求名利,实在无益于健康。他在百岁之后曾勉强接受“承务郎”一职,因他为了阅读宫内珍藏的医学文献,当他搜集完资料又告老辞官还乡,隐居于陕西耀县的五台山中,完成了医学名著《千金巽方》。 孙思邈临终前,嘱其家人将其薄葬,不需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但他“功在生民,则民祀之”,他隐居的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为今天当地人的一种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