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子”的由来

(2012-10-21 22:30:23)
标签:

杂谈

礼仪·丧服

《左传》

诸侯国

达官显贵

分类: 知识窗


    春秋时期,小家小族常称为“私”,与“私”相对的“公”则用来表示大的诸侯国或其国君。

    《礼仪·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一词由此而生,特指各诸侯国国君除太子外的其他儿子,公子的儿子则叫“公孙”。到战国时,国君的儿子、孙子都可以叫“公子”。“公子”泛化为一种敬称,有人认为还与婚俗有关。《左传》中的叫“公子”者据统计共138个。而未载入史册的“公子”们其实数量更为可观。春秋时诸侯间盛行一种婚姻习俗“腾制”,即以娣(妹)随姊嫁,侄(侄女)随姑嫁,共事一夫。腾制带来的人丁兴旺,进一步壮大了“公子”的队伍,最终扩散开来,达官显贵的儿子也可称为“公子”,再渐及民间。

    “女公子”是对他人女儿的尊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