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有“德”之“得”

(2012-08-09 16:01:36)
标签:

祈望

种豆得豆

良好风尚

种瓜得瓜

家庭美德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都是无可非议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充分说明有劳就会有所“得”。但如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那么,“得”之越多,他人和社会的损失就越多,这种“得”是缺“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会得逞一时、风光一阵,但终究不会长久。这种人也迟早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和唾弃,会受到法纪的惩处。无论是不择手段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者,还是弄虚作假、损公肥私、坑害他人者,都是缺“德”之“得”,这种人看似“得”了,实际上失去了灵魂、品格和尊严。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利他、利国、利社会,那么“得”之越多,他人与社会随之受益就越多,这种“得”是有“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一时很苦很累,甚至“得”不偿失,但终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肯定。像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像焦裕禄、孔繁森等领导干部,像雷锋、郭明义等普通劳动者,都属于有“德”之“得”者。他们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却收获了大大的“得”,即为群众所称颂、为社会所推崇。

    可见,“德”与“得”,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有“德”方有善“得”。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并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持以“德”求“得”,不仅会得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且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褒扬。这种“得”,无疑更踏实、更可贵、更长久。

    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在变革,社会结构在变动,利益格局在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也随之在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努力做到以“德”求“得”、以“德”换“得”。大力倡导和弘扬以“德”求“得”、以“德”换“得”的良好风尚,于己于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大有裨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