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京胡
(2012-07-12 09:28:35)
标签:
音乐徐兰沅中国京胡京剧杂谈 |
分类: 知识窗 |
京剧的声腔主要为“皮黄腔”——由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合流以后形成的声腔系统,因而京剧时常被称为“皮黄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京胡慢慢变成了“皮黄”音乐的代表。乾隆时期,云南元谋知县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其中的“丝弦”主要是指京胡这件乐器。乾隆四十年《雨村剧话》也曾记载:皮黄腔被称为“胡琴腔”。由此可见,京胡这件乐器曾经是一个声腔体系的代名词,与京剧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这与其它民族弓法乐器,如二胡、板胡相比,可谓是“独享殊荣”了。
京胡的地位也曾有过复杂的历史流变。京剧名琴师徐兰沅曾回忆:“过去老先生们谈,胡琴很早就是戏剧里的伴奏乐器。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封建帝王避讳,因京剧里有‘二黄’一说,犯了皇忌,胡琴从戏曲里被强制废去,改用笛子伴奏。直到晚清时才在舞台上重新出现。从此京剧舞台上又风行了胡琴,笛子一变而为副乐器了。”徐慕云所著《中国戏剧史》中提到:嘉庆年间,四喜班有王晓韶者,首创废除吹笛。而代之以胡琴,托腔便觉较前和谐,深得一般人士之赞赏。
京胡主要用竹子、蛇皮、钢丝弦等制成。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音色愈加清脆明亮。从四大徽班进京至今,京剧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剧种,京胡演奏亦人才辈出。从早期的“四大名家”梅雨田、孙佐臣、陆彦庭、王云亭等,到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琴师徐兰沅、赵济羹、杨宝忠、王瑞芝、李沛卿、李慕良等,还有一批新中国培养的新秀,他们共同努力,使京胡演奏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
如今,京胡不但在京剧伴奏中独领风骚、举足轻重,而且广泛地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它可以独奏,亦可以与月琴、三弦、京二胡、阮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合奏,乃至与大型交响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合作,并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在京剧舞台上,京胡可为生旦净丑各行当伴奏,与剧中各角色声琴合一,成为最佳搭档。观众在为演唱者喝彩的同时,还常为乐队叫好,特别是知名京胡大师的演奏,几乎与演唱者平分秋色。
故而,悠扬的京胡声里,我们听到的不只是对岁月的追忆,还有穿透岁月所凝聚的、对艺术的虔敬与梦想,纯粹与超越。在传统艺术生存不尽如人意的当下,这种精神与执着,显得极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