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母三迁的启示

(2012-07-10 16:27:03)
标签:

孟子

齐国

孟母三迁

《三字经》

韩诗外传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儒家学派孟子孟轲,其母为了他能学好、向上,在他儿时曾数次搬家,择邻而居。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汉著名《诗经》学者韩婴的《韩诗外传》和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列女传》等文献中。后来,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写过《孟母颂》,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左棻写过《孟母赞》。后来出现的童蒙课本《三字经》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句子。总而言之,在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历代传播不辍,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故事大致意思是,孟子家原本邻近陵墓。少年孟子便在墓园里玩耍,学人家哭丧的样子。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不利于儿子的成长,于是将家搬到一处市场的旁边。不料,孟子又学起了商贾那一套自卖自夸的本事。孟母认为这个地方也不利于儿子的成长,于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学堂的旁边。这一回,孟子的游玩项目就变成了模仿儒生扮演祭祀、行社交礼等。这一下,孟母满意了,认为这个地方有利于儿子的成长,于是定居下来。后来,孟子进了学堂,接受了儒家“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终于成为名声赫赫的一代大儒。

    孟母三迁的故事,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地说,孟子之所以日后成为大儒,那是因为他有一个英明的母亲,在他少年时代将家搬迁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即,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近朱者赤”的规律起了作用。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也说明孟子母亲好动,喜欢搬家,使儿时的孟子能在陵墓、市场、学校等不同地方居住过。可以肯定,孟子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民本思想的形成,跟他儿时曾经在靠近陵墓、市场的贫民区居住过有直接关系。孟子言行的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跟他曾经模仿人家哭丧、模仿商贾叫卖——相当于系统学习过表演课程——有密切关系。数次搬迁,使孟子有机会接触了解社会各阶层,有机会学习民间多种技艺,这才是孟子成才的奥秘之所在。

    孟子如此,孔子更是如此。孔子出身贫贱,所以“多能鄙事”(哭丧,吹拉弹唱之类技艺),喜欢到处走动,青年时期到周都(今天洛阳)向老子求教,中年时期到齐国求职,老年时期花十余年周游列国。没有贫贱的出身,没有四处漂泊的阅历,很难想象,孔子会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从小居住在一个安全斯文的地方,一直受着良好的文化教育,从未见识过市井百姓的生活,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孔子孟子这样能够影响历史的人物的。充其量,能成为鲁哀公、刘禅、李后主之类的悲剧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