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散文写作

(2012-06-12 11:24:54)
标签:

黄果树

三哥的铅色人生

母亲的光辉

散文是棵树

虚掩着的门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当下,部分人文化散文的成功和贾平凹借助《美文》对“大散文”的倡导,双向激发了作者们心中潜存的宏大意识与情结,一时间求思想、境界、气魄、容量之大成为一种风尚,长篇散文、系列散文在文坛此起彼伏,其热度至今不减。

    这种追求纵横捭阖,文思阔达,浓化了散文的文化氛围,利于表现民族精神与东方智慧,也是对自恋症的一种积极扼制,像阎连科的《我与父辈》、王充闾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就或以辛酸乡土经验的质朴回眸,或以爱国功臣张学良心灵的散点透视,或以底层人生和吁求的深切触摸,产生了撼人魂魄的力量。

    但是大量作品向“后”看,在逝去的历史甚至远古洪荒中驰骋想象,一些作者对观照对象既没有深入的情感体验,又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所以只能浮面地罗列地名景观、风俗事件、传统思想等知识元素。由于缺少当代意识的烛照,过分依赖于文化意识,他们建构的文化空间常常人气稀薄,异常空泛,是生态的而非心态的,是文化的而非文学的,疏离了具体现实和当下心灵,结果是留下了不少文化赝品。

    特别是有些作者借长篇、系列之名,不在深度、高度上做文章,倒把体积搞得“大”有赶超短篇、中篇小说之势,拼命比长度比篇幅,而实质上却散漫随意,冗赘不堪,水分饱满,“瘦身”是大势所趋。

    我想最好的散文是能够切近读者的心灵与日常现实,充满人间烟火之气,王兆胜的《母亲的光辉》、《三哥的铅色人生》、《与姐姐永别》等亲情散文之所以催人泪下,就在于其感情发自肺腑,诚挚真切,有“心”的重量;好的散文更该虑及当下读者生活的快节奏,尽量简捷,同炼情炼意炼味一起炼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即“美文”,其结构必巧,语言必美,这种近于迷信的观念使“文胜于质”的传统散文弊端至今仍时时存在,很多作者努力把散文写得更像“散文”。随便翻开一篇文章,就是这种文采飞扬的诗化状态。

    有篇《散文是棵树》写道:“百鸟的鸣唱,常常在树上啭出华丽的辞章。散文这棵黄果树,它既有清一色墨绿的朴实与安详,也有花团锦簇的繁华与喧嚣。不同的轻风吹来,吹出了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姿态。要么鹅黄,要么深绿,要么卷曲,要么舒展。”其拟人象征的手段、托物言情的构思、精致婉约的风格及华丽讲究的辞藻,不能说不美,但总让人感到它太美太玄,太端庄高雅,太注重技术经营,和普通的读者生命之间隔着一层,有些不够自然的矫情和牵强。

    而像阿健巧妙揭示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需要人们走出思维定势将它轻启道理的《虚掩着的门》,则走了一条简隽朴素的路子,不做作,不卖弄,无艳词丽句,少高难技巧,平平淡淡的语汇,娓娓道来的调子,却清新自然,把道理传达得澄澈清晰,有一种洗尽铅华、直指人心的魅力。

    好的散文就如散步,它应言之有物,准确生动,轻松随意,远离外观的圆熟华美,而求内容、文字的透彻、本色和深入浅出,以“平淡”为最高境界,自然却少矫饰,流畅又不雕琢,彻底从“像散文”的思维怪圈中走出。

    文风不是小事,它往往是世道人心、时代风气的外化。优秀的散文作家应该对易学难工的文体散文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重真诚,戒浮躁,扬自然,去粉饰,既丰富情感血肉,又锻造思想筋骨,让散文具有感染性与震撼力,更收放有度,平易可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