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早就有“踏青节”的别名。踏青,过去踏青和祭祖之所以能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踏青是在春天,春天意味着新生。
自古以来,围绕清明节的活动就关乎“死”与“生”两层。墓祭,让死者享受身后应有的尊严,给生者以慰藉;春游,让生者享受生命当下的快乐,满足的是死者的愿望。尽孝,是后人通过文化发展和历史挖掘才赋予清明节的深层文化含义,而尽欢,则是人情人性顺应时气的自然要求。慎终追远、衔悲致哀,与探春燕乐、“寻花问柳”两不耽误,都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都是清明寒食的题中应有之义。
踏青的源头是古代游春习俗,而且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大爱。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论志向,当孔子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穿上轻盈的春装,一群青年、儿童出外踏青、洗澡、歌咏……好不惬意,孔子感喟赞叹不已。可见郊游早就是上古先民的愿望和习俗。
至于政府屡屡三令五申的唐代,情况又是怎样呢?杜甫《清明》诗记载“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男男女女盛装骑马外出游乐;白居易《和春深》诗描写寒食节“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喝酒、蹴鞠、荡秋千,当真风流快活!后来的朝代更是将踏青、游玩的风俗发扬光大。
宋代的清明寒食,汴京“四野如市,士庶阗塞”,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时人“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明末清初诗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旧扬州清明时,“城中男女毕出……靓妆藻野,袨服缛川……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伎,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这番场景,热闹非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