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节
(2012-04-04 07:12:27)
标签:
中国清明节二十四节气祭祀清明上河图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追悼与祭祀依然是主题
从清明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开始,中国每个城市都在描绘着一幅“新清明上河图”。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返乡祭祖的队伍也日渐庞大。从城市回到农村,从国外回到祖国,从海峡对岸回到故乡,从港澳地区回到内地的人数每年都在呈现大规模的增长。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成为中国继春节之后的又一次人口大迁徙。
追掉与祭祀仍然是现代中国人过清明最重要的内容。去年清明节前,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现代人为什么要过清明节”的调查,被调查者有5.6万多人,其中有39.7%的人认为要缅怀逝去的先人,借以实现健在亲人间的团圆,28.6%认为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保留和延续精神传统,27.2%的认为要祭奠逝去的亲人,借以反思自我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来源于节气,后来由于寒食节的融入,出现了“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这是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最大的变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
作为清明节的一大主题,“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不管在内涵上或者形式上,都有了新变化。
清明祭祀分三个层次:祭先人、祭先烈和祭先贤。城乡各地都可以选择适当地址举行清明公祭,让人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这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之心的文化举措。
事实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竞相举办公祭大典,从公祭黄帝、炎帝延伸到祭舜帝、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娲、祭孔子、祭关公、祭诸葛亮等不一而足。一直以来,有些公祭大典因其存在利益驱动、过多过滥备受质疑,但也有专家认为其出发点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对“先贤”的公祭大典进行反思的同时,更多媒体则呼吁政府应该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通过国家礼仪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普通生命的尊崇。家族祖先需要祭奠,这是孝道。先烈为民族的解放和正义抛头颅、洒热血,更值得后人敬仰。
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旧时,人们的祭祀方式一般是烧纸钱、焚香秉烛、供祭品。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出现了鲜花祭祀、音乐祭祀、居家祭祀、网上祭祀、植树祭祀、社区公祭等祭祀方式。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更加多元。
事实证明,清明的概念在人们心中悄悄发生微妙变化。清明习俗不但没有像一些传统节日那样面临没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传统习俗与时代内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理念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开始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