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无处不在,迎接有迎迓文化,离别有送别文化,这些文化都以民俗的形式,蕴含着诸多的情感因素,顽强地赓延着。譬如古人送别都要折下柳枝相送,这是为什么?
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李时珍讲的是两种柳树,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杨柳,而入诗的、折柳相送的大都是垂柳。柳的送别之意源于柳的读音,其谐音“留”。这正是汉字谐音的奥妙所在,明明是送,却表示希望“留”,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愫,一种挽留、苦留的心情都在其中了。中国人的含蓄、委婉由此可见一斑。
除谐音外,垂柳的柔长缠绵契合了相别分手时难舍难分。如《诗人玉屑》记载这样一段故事,说长安南山下,一个书生在自己的房前辟小花圃种植花木。有一天来了一辆金犊车,有许多婢女随从,都十分艳丽。她们和书生在庭院中坐饮,相洽甚欢,临别拿出碧笺题诗道:“相思无路莫相思,风里杨花只片时。惆怅深闺独归处,晓莺啼断绿杨枝。”诗意明了,离别时像晓莺般悲苦的啼叫,把柳枝折断,暗喻折柳相送依别难舍。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特意点出杨柳被“特准”的功用。诗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对此褚人获《坚瓠广集》作了以下的诠释:“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如木之离土,望其随之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福耳。”折柳送别又有着一种祝福的成分在其中。
杨柳和送别搭上界于是就有了被攀折之苦,白居易就有惜柳诗:“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元代的散曲也有类似题材的:“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复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
折柳相送指的是亲情友情,但亦有专指男女之情的,“章台折柳”就是情人间的儿女别情。章台在汉代都城长安,台下的街道以它命名,因这里妓院和乐坊很集中,被后世作为“红灯区”的代称,章台折柳成为狎妓和与妓惜别的专用语。如《崔辅国诗话·少年行》:“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章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章台折柳,路旁别情,正像“路边的野花”,难免使人恋恋依依。
折柳送客于今很少见了,即使在诗文中写到折柳只不过是一种借喻罢了,不必当真,鲁迅先生曾有这样的诗句:“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这是鲁迅先生在1931年书赠日本友人的一首诗,折柳送客只是借用典故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