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与记忆

标签:
曹雪芹建筑学界老北京梁思成北京的胡同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1-12/24/05/hwbjdgzc24c002_b.jpg |
|
许多年后,人们回忆起老北京的一些场景:柳荫蝉鸣的夏天,街坊邻居们在种满花草的院子里乘凉、聊天,围坐在一起听话匣子,一群孩子们糊风筝、玩弹球、跳皮筋……
平时约上街坊喝喝茶,你家做了炸酱面送我一碗,回头上他家吃饺子去……
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是北京的四大功能定位之一。上一个五年规划或说更长时期以前,北京是以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为保护核心,包括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等,这一点似乎没有异议。
而在对待如胡同与四合院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认定上,意见不一而足。有强调拆掉重建,有主张原址修缮保护,更有人主张使其土崩瓦解另作他用。
客观看来,有些老胡同里住了许多人,居住条件相对较差,也希望得到改善,但因担心拆迁、赔偿等问题,没有如以前那般自家申请修葺。
关注北京历史与风物研究的一些专家认为,“构成北京街道的风景是胡同,如果全拆了那就不是北京了;而现状是拆的已经差不多了,所以更要以保护为主,而且要原址保护。那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开发都是不可取的。”
这样的争议并不是头一次出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对待北京城墙是否该拆的问题上,工程界先驱华南圭认为“砖土堆成的不能与颐和园等同日而语”,建筑学家梁思成则认定城墙为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胡同目前的处境形同城墙。致力于胡同保护的民间专家介绍,北京的胡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消失了2/3,剩下仅存1000条左右。
如今,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已超过1600万,近年来的户籍人口实际年增长1.3%至1.4%。和巴黎相似,北京在城市规划与城市风韵的传承上,建筑学界、民间与决策层间等都存在争议。
专家说,拆了真的盖假的,砖瓦都不是原来的,已经失去历史感了。国内外的旅游者来北京是来看文化,不是看高楼大厦的。
如今,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已超过1600万,近年来的户籍人口实际年增长1.3%至1.4%。和巴黎相似,北京在城市规划与城市风韵的传承上,建筑学界、民间与决策层间等都存在争议。
“包容大气,天人合一,建筑与自然亲近,与环境相和谐,是老北京核心的文化。”在肖东发看来,一味地在老城区造一些新的建筑,而不考虑分区拓展是不对的。梁思成曾说,“你们现在拆毁的是真正的古董,总有一天你们会后悔,又去重建,但重建的也只能是假古董了。”这句话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反省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