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
(2011-12-08 10:30:22)
标签:
茶与佛教虚云法师中国茶道茶联了禅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学文识字、习颂佛经。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茶禅一味。宋代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赵朴初老先生也写过一首茶诗,曰“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从这些茶联、茶诗中不难从“禅”中闻到“茶”香,从“茶”中品到“禅”味。
之所以把茶与佛教的关系概括为“茶禅一味”的殊胜因缘,就是因为: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活动中,茶道与佛教之间逐渐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同之处。
佛教教理博大精深,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总纲。而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教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物我双忘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