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说“九日”(图)

标签:
汝南《续齐谐记》西京杂记茱萸《晋书》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
|||
|
|||
张永龄先生写了一首《九日》诗:“生来无媚骨,乜目对强豪。扫叶揖三径,流觞远六曹。中秋歌水调,端午咏离骚。落帽风来爽,重阳不就高。”写重阳节的诗不称“重阳”而称“九日”,其实很正宗。古时就是称“九月九日”或“九日”。古时在类书中,记于“时序”部的还有“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等。史料文献记“九日”之事的,以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为最早。钟繇,汉魏老臣,位至三公,薨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以高龄寿终。丕书曰:“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百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仅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见笔者与夏传才先生《曹丕集校注》)由此可知曹丕时代九月九日之佳节,有送菊花,祝长寿之礼。大约百年之后的东晋人葛洪(281-341)所著《西京杂记》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所由。”此书多记西汉轶闻轶事,此一条所言是可信的。特别是“相传自古,莫知所由。”讲得十分客观且有分寸,即这一节日,当时只是“佩茱萸”、“饮菊花酒”、“食饵”,但其自古相传,由来不清。正因由来不清,为后之作者提供了演绎的空间。 南朝梁人吴均(469-517)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便有了这样的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这就是九月九登高、佩茱萸(后来又为插茱萸,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之习俗的演变传说。 自《晋书》始,记了许多九日登高饮酒之事。如,桓温九日登游龙山,宴饮群僚。如,陶潜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复归。(见《续晋阳秋》)现存《九日》题目的诗,亦皆晋后之人所作。(唐绍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