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体诗词“韵脚”的读音

(2011-09-22 17:22:41)
标签:

白云生

寒山

《回乡偶书》

《诗经》

《长干行》

杂谈

分类: 诗词天地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旧体诗(主要指格律诗)词(又名“长短句”)的写作也风靡一时。热衷此道者,不仅有老年人,也有不少中青年。旧体诗词的知识相当繁难。如:每首诗词字数有不同的规定;一首之中字的声调要讲究平仄;一句之中用字要讲究平仄的交互;句与句之间或者黏联,或者对仗,也是错不得的;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要与隋唐时期的韵书《广韵》相符,等等。掌握这些知识尚且很难,何况是运用这些知识亲自写作?至于今人写作旧体诗词是否束缚思想,该不该提倡,见仁见智,兹不论述。下面仅就旧体诗词“韵脚”的读音问题,谈谈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所谓“韵脚”,指的是韵文句末押韵的字。下面先看几首诗。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句中,韵脚“下”与“野”、“回”“衰”与“来”、“斜”与“家”“花”,在现代普通话中,都不押韵了。可在当时,本来都是押韵的:“下”与“野”,同属“马”韵。“回”属“灰”韵,“衰”属“脂”韵,上古同属“微”部,“来”属“咍”韵,与“灰”韵同用。“斜”与“家”“花”,同属“麻”韵。

那么,现在读古诗,这些不押韵的字,应该如何读呢?

    一种意见主张,变读以求押韵。如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注“笼罩四野”之“野”曰:音yǎ。注“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曰:音cuī;苗得雨先生也说:“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此处“回”得念“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处“斜”得念“霞”。

    这种主张其实是受了“叶(读xié,义为和谐)韵”说的影响。所谓“叶韵”,本是南北朝时的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韵多不和,以为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我们知道,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读《诗经》等先秦韵文,经常会遇到音不和谐的情况;读唐宋诗词,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入韵的字,当时本来是押韵的,由于字音的发展演变,到后来变得不押韵了。应该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勉为其难地硬要读得押韵。何况有些诗词,即便用“叶音”说,也是无法读押韵的。《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今天很难读押韵;即便唐诗中的有些诗,也是难以读押韵的。如李白的《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其中“蛇”“麻”“家”“嗟”押韵,同属“麻”韵。今天是无法读押韵的。再如崔颢的《长干行》之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侧”与“识”均为入声“职”韵,在当时是押韵的,而现代普通话中已无入声,今天无论如何变读,也是无法让它们押韵的。上举《回乡偶书》中的入韵字“回”“衰”“来”,中学语文教材的注者为了让“衰”与“回”押韵,把“衰”读成cuī,不过,这样一来,它们与后面的“来”就不押韵了(除非把“来”读成lēi);而苗得雨先生说:此处“回”得念“徊”(huái),那么“衰”自然得念shuāi了,又跟中学语文教材的注音冲突了。这就让人无所适从了。这也证明,随意变读字音以求和谐,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语言学家们大都主张,读古诗,不管现在押韵与否,都应该完全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来读;对于那些现在不押韵的,只须知道它们在古代是押韵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主张是恰当的,是可以遵从的。(陈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