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顾名思义指自己约束自己,道德自律则是自己约束自己而行道德。道德自律作为行动者的道德能力,乃其约束自己而道德施为的主体性力量。道德自律的这种力量出自自身,并规定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具有根本性意义。
涵养道德自律能力是一种个人自我教育、磨练的道德活动。道德自律的涵养功夫不同,道德自律的能力水准就各异,所练达的道德境界也就相分。
道德行为检验道德自律能力,一念之间而分歧途两界。曾国藩有言:“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为善为恶发于内而形于外,全凭能否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涵养之法,在于修心、修行、修事。
一是正心。心为道德之本,为善为恶之关,心正则自律成。正心的根本使命在于,既内化普遍的道德观念,又外化冲动的道德情感。知与行构成正心的正反两面,通过正心而实现知行合一,使道德自律能力化为现实的行动。因此,化解“知而不行”道德时艰,熔化无动于衷的道德冷漠,适宜从正心诚意开始。正心之法,在于学而知道德,感而欲行善,省而知耻辱。
二是饬行。行为心形于外,道德法则之守,伦理秩序之范。每个人行为端正,正当合理合法,才能形成有自由的秩序,并分享有秩序的自由。围绕自由与秩序的理想,每个人应该自觉克己饬行。日常行为领域,饬行需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共生活领域,饬行需遵守公共道德,捍卫制度正义。无论何时何地,慎微、慎染、慎独、慎行、慎始、慎终,皆为入道德自律之方。
三是历事。事为心行之总,自我实现之成,社会伟业之功。心与行合于事,应事接物而修身,故“事上磨练”为涵养之法。王守仁曰:“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分禁止之事、必须之事、提倡之事,从而约束自己绝恶、守规、行善。世路风霜、世情冷暖、世事颠倒之时,尤其是事上磨练之境。事上磨练,贵在日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日新不已,终能道德自律,终成道德之人。
正心、饬行、历事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涵养道德自律能力。道德自律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道德自律的习惯形成道德自律的生活,道德自律的生活化成道德建设的社会资本。因此,人人都负有不懈涵养道德自律能力的自然义务,人人都应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添砖加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