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精神的孤岛

(2011-08-18 13:58:37)
标签:

茅屋

不确定性

个体意识

人们

个人性格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生活宽裕,衣食无忧……物质上的富裕本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同步增长,恰恰相反,一旦财富成了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尺,心中的焦虑就会相伴相生。

  人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会感到焦虑呢?简单地说,就是不确定性。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结构快速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选择愿意居住的城市、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而,有选择,就有焦虑;选择越多,焦虑就越大。为了摆脱对未来的担心,人们总想很快知道自己选择的结果,这就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不安之中。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当大家都住在茅屋里时,并未觉察到生活的贫困,但是当茅屋旁边出现了宫殿,就能反衬出茅屋的简陋与寒酸。再住在茅屋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所以说,社会焦虑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个人层面的问题。转型期,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由于个人性格、自身素质、社会机遇等因素的差异,发展方向有了偏差、速度有了落差,生活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在财富、权力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后,每个人都想占领资源高地,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由此,必然强化社会张力,激化人际关系,缺少心灵慰藉。其造成的孤独感只能由公民个体来承受。

  总的说,这是一个社会焦虑凸显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自我觉醒、个体意识更强的年代。社会焦虑反映了人们不满足于生活现状,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纾解社会焦虑,实际上也是一个协调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让两者互相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处理好这个过程,就能推动人们价值观的完善,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