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人类摆脱兽性,获得人性,不断走向文明的标志,更是人类生命延续、爱与奉献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孝悌,是家庭伦理的支撑。孝为纵,父慈子孝;悌为横,兄友弟恭。悌是孝的延展。在这个支撑之下,家和万事兴。
孝是私德,却是社会公德之根基,孝乃德之本。在家庭能孝亲,在社会就能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家能够兄友弟恭,在社会就能够待人以礼,交友以信,见义勇为。家庭血缘亲情之爱,支撑和深化夫妻之情,相敬如宾、守护相助、患难与共、白头偕老、一生乐融融。
一个老年人大国,应是一个讲孝道的大国。孝亲敬老乃人性之彰显,无孝亲敬老之心者,非人也。人人都会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
在深圳罗湖口岸,大桥两头都设有65岁以上老年人通道;不少大城市65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搭乘公交车、逛公园;一些医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就医挂号,另开窗口等等,都表明政府社会管理的人性化,对以人为本和敬老思想的张扬。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应为孝老爱亲做实事,立榜样,以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之世风。
孝德,作为中华美德,自“舜孝感天下”已经历四千多年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内涵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孔子当年倡导“父母在不远游”,到而今“常回家看看”,就是例证。创建当代新孝道,是吾辈的历史责任。那种以引进从不讲孝道的价值观为宗,视孝道为愚昧落后,视行孝为束缚和压抑个性的种种舆论,值得警惕与矫正。孝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通过感恩和孝老爱亲的教育,使青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孝道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世界和平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孝经》上说:孝是“至德要道”,最重要的道德。对小孩的教育要从孝的教育开始。《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是父母给的,保护好身体,就是最初的孝的表现,打架斗殴,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拼命,都是不孝的表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终于立身”,就是在社会上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要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做出成绩。这可以算是“孝”这种传统道德的一种新的时代内涵。过去认为儿子要一切听从父母,才是孝顺。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都认为父子之间是对应的关系,所谓父慈子孝。荀子将父子的对应关系归纳为:“从义不从父”。父亲的说法符合义的,就实行,不符合义的,就要劝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