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8,609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化时代更须主流价值判断

(2011-06-10 21:31:26)
标签:

中国

世乒赛

作文题

价值判断

自选角度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观点提要:

  以“世乒赛该不该包揽冠军”入题的高考作文题是一滴水,折射出了多元化时代的光芒,但它还不是一条河,在原样映照出庞杂民意、喧哗众声的同时,很难让人清晰地辨识出它的流向。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的舆论场中,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主流价值判断,恐怕也是中国不能不搞的“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存异”是为了碰撞“求同”,是为了最终形成合力向前走。

 

  围观高考作文题似乎是近年来全社会的一门必修课,自古就十分看重“文章”的国人非常热衷从小小的作文题中一探高考、教改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脉动。

  而作为今年最受关注的题目之一,北京的作文题是: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队包揽了全部冠军,有人说,这是靠实力说话;有人说,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不利于该项目发展;有人说,中国队应该让出一两枚金牌,可这又违反奥林匹克精神……以上说法都有道理,请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篇文章。

  鹿特丹世乒赛上月15日刚刚落幕,国球“独孤求败”的现状的确让人感慨良多,高考以它为题,可谓时效性十足。更关键的是,“都有道理”的定位,“自选角度”的要求,给学生们留下的发挥空间较大,换句话说就是这题没有标准答案,全看你能不能自圆其说。

  毫无疑问,无论最终落到卷面上的效果如何,这样一个开放式题目的初衷都是承认社会意见多元,也是鼓励学生们思想表达多元的。这种题目为什么诞生,又为什么能得到不少掌声?不是因为它好写,而是因为它离现实更近了。当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结构转变”,无不引发思想观念空前分化,各方利益博弈空前激烈,时时、事事可见各陈己见、凌空交锋。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让过去的“只能干听一个声音喊到底”客观上变成了现在的“人人面前都有一只甚至几只麦克风”,这些都决定了“多元”成为社会心理的一个基本特征。此时的高考作文题,放下过去装腔作势、不食人间烟火的酸气,试着“彰显多元”,既可圈可点,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如果说以“世乒赛该不该包揽冠军”入题的高考作文题是一滴水,折射出了多元化时代的光芒,那么这个题目也有遗憾,那就是它还不是一条河,在原样映照出庞杂民意、喧哗众声的同时,很难让人清晰地辨识出它的流向。在“一切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大前提下,只展现众说纷纭、观点对立,一定程度上可能恰恰掩盖了“都有道理”之下的集体迷茫。

  就事论事讲,以世乒赛为例。无论是津津乐道于“实力”而喊“能赢”的人们,还是忧心忡忡于“独霸”而喊“该输”的人们,真的都准备好了吗?看看2010年中国女队兵败莫斯科世乒赛之后的结果吧,队员们潸然泪下,而国内一片讽刺、责难、质疑。此赛前一天,不少人还在说这场比赛无悬念、挺无聊,可失利后,不少人又直接质问中国女乒出了什么问题。显然,如果人们一面在多元表达中振振有词,一面却没能做到“平和、理性、客观”,既赢不起、也输不起,那这样的多元表达就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宣泄,是经不起推敲,也是没有太多价值的。

  由此说开去,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倡导包容共享,特别是宽容一些所谓的“异质思维”,创造条件让大家说话、说真话,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我们的社会不是“一麻袋各不相干的土豆”,“存异”是为了碰撞“求同”,是为了找到利益共鸣点、找到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最终形成合力向前走。“都有道理”、“自选角度”不是为了模糊是非黑白的界限,让大家为了表达而表达,为了分歧而分歧,并通过各类媒体将这种分歧放大,而是要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形成客观理性的主流价值判断,让公众在喧哗中、质疑中安下心来。

  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的舆论场中,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主流价值判断,恐怕也是中国不能不搞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说,在对“该不该包揽冠军”的大讨论中,我们最后看到了其实在分歧之上、在金牌之外,参与精神、拼搏意识、全民体育和快乐体育是一种共识,那么许多分歧实际上都可以通过类似的过程升华。而统一起“分裂的民意”,形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形成主流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让大家更有安全感,让中国的崛起更有方向感。(毛颖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