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独特诗意
(2011-04-05 08:26:38)
标签:
满城清明节《清明》苏真堤清明即事《寒食》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古往今来,清明节激发起诗人们的诗情雅兴,在这个节日里,人生的悲欢离合、生与死的际会多重感遇交织在一起,成为诗人们创作的催发剂,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造就了清明节独特的文化魅力。
清明节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祭祀和悼念亡灵,引发诗人们对生死、对人生的思考,如宋代大词人苏轼在其《东栏梨花》一词中的句子:“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表达对人生几何的感慨。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蕴含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无论贫富贤愚,归宿都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人生的生离死别不可避免,当自己最亲近的人逝去,这样的离别是最惨痛的离别。清明节是寄托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思念和爱的节日。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尽写生离死别的伤痛。宋代诗人杨万里《寒食上冢》写道: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表达诗人扫墓路上的哀伤心境。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风俗。杜甫《清明》诗云:“着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表现踏青的炽盛场面。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文情并茂地表现了一幅春游画卷。还有关于清明节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活动在古人的诗歌中都有表现,体现了人们珍惜大好春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唐代韩翃的《寒食》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清明节也是一个诗歌的节日。重温这些古诗,让人感受清明节久远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