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放下”有学问
(2011-03-29 07:02:08)
标签:
清流e0《韩非子》(虫负)蝯传舍弃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虫负)蝂是文学上虚构的小虫,但现实生活中,“(虫负)蝂式干部”却屡见不鲜:芝麻西瓜都往怀里抓,结果得不偿失没收获啥。
或许,“(虫负)蝂式干部”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抓工作干事业,既要善于“拿起”,又要懂得“放下”。如果说,“拿起”靠的是勇气,那么,“放下”考验的则是智慧。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光要注意工作能力和态度问题,而且要处理好“拿起”与“放下”的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如何放缓忙碌的脚步,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在繁重的工作和长久的事业面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永远是“稀缺物质”。在工作和事业“分母”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惟有尽量放大时间和精力这个“分子”,成绩的“得数”才能更高。哲学家苏格拉底帮助我们“寻找最大的麦穗”:
“放下”需要胸怀。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才有大江的烟波浩渺;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才有高山的巍峨伟岸;舍弃温室的舒适安逸,才有生命的刚强绽放;舍弃地面的安闲游弋,才有激越的蓝天翱翔!
“放下”不是放弃。孟子主张“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为”即拿起,“不为”即放下,“放下”是“拿起”的必要前提。如果不分主次前后、轻重缓急,什么事都“为”,势必“无为”又“无成”。正如《韩非子》所言:“顾小利则大利之残”。抓住重点,才能突破难点;舍次保主,方可事成功奏。
“拿起”“放下”有学问。在万千头绪中,我们不妨多一些思考和追问:“拿起”是为了什么?我有“拿起”的精力和能力吗?哪些是该“放下”的?在“放下”之后,我们是否想得更周到,干得更聪明,增添新的动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