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最大的节日
(2011-01-11 12:50:47)
标签:
屠苏北京《除夜有怀》传统春节隋史遗文杂谈 |
分类: 知识窗 |
|
春节在古代一直叫“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新年。老百姓叫“大年初一”,文人学士叫“元旦”、“元日”。虽然辛亥革命之后引进阳历,春节丢掉了“元旦”的名字,但仍然是我们最大的节日。
农业生产催生春节习俗
世界上似乎很难找到另一个节日,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快乐、祥和,而且时间跨度那么长。虽然精确地说,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春节更像一次漫长的假日狂欢。
北京旧时的童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至于春节的结束,一般都认为要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腊八到元宵节,算起来竟有一个多月。节日的高潮,便在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
今人邓云乡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番北京年夜的“协奏曲”,是“噼啪”的爆竹声、“噔噔噔”的剁饺子馅儿声和各路铺子里“噼噼啪啪”算盘结账的声音。如今,结账早已不用算盘,剁馅儿声音亦不常闻,只有烟花爆竹的声音还伴随着人们的说笑,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年。
关于春节起源,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具体起源时间很难考证。学术界有过几个假说,例如“腊祭说”、“巫术说”和“鬼节说”,都没有充分论据。但是,我们可看到春节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
比如,“岁”字原来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于收获后的杀牲祭祀,“岁”渐渐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成为一种时间段落标志。“年”字也如此,《说文解字》的解释,“年,谷熟也。”后来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说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产生了年的概念。确定了年的长度以后,一年的开端就是新年,慢慢就演化出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或者说春节,无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守岁在唐代流行全国
所谓“一夕变冬春”,在春节里最易勾起中国诗人心绪的,大概就是完成辞旧迎新的除夕了。“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是唐人的诗句。
而与除夕密切相关的节俗,便是守岁。
晋朝已经出现守岁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到唐代,守岁习俗已流行全国。”
从唐太宗李世民传世的几首诗歌来看,唐代过年,皇帝会召集近臣一起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正是出自李世民的“御制”。
在除夕守岁一夜时光里,古人何以遣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这是唐人孟浩然的婉约;“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这是清人赵翼的豪放。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年过除夕,正赶上下雪,他很高兴,写了一首《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有像明代文徵明这么“另类”过除夕的人,“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当然,更多的还是欢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过一首《除夜有怀》诗,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两句,似乎大家可以在守岁时玩一些类似射覆猜谜式的小游戏。
更早的春节节俗记载,可以到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寻找,“爆竹”、“桃符”、“屠苏酒”等传统春节意象,都已走进当时人的记忆。
体验存在的行为艺术
清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记载:“凡年终应用之物,入腊,渐次街市设摊结棚,谓之蹿年。如腊八日前菱角、米、枣、栗摊。次则年糕、馒首、干果……太平鼓、响壶卢、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可见当年北京过年内容之丰富。
明人袁于令写《隋史遗文》,交代主人公秦叔宝在一番“卖马当锏”的惨淡际遇后,客居在潞州好友单雄信的农庄,“到了除夕,雄信陪叔宝饮到天明,拥炉谈笑,却忘了身在客乡。叔宝又想着功名未遂,踪迹飘零,离母抛妻,却又揪然不乐。”秦叔宝日后与战友尉迟恭一起化作门神,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成了春节最重要的符号。但《隋史遗文》是叙述秦叔宝未遇时节的小说,这番过年景象,恰如宋人苏洵的诗:“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时傍醉中来。”
无论欢乐还是乡愁,无论新景还是旧诗,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留下的历史记忆里,人们更多看到的还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感情——特别是在除夕夜,在这个时空交错的特定节点,故乡、亲人、未来……常常混合成一种奇妙的领悟与感动。
相比起来,当代人往往会有一种“年味淡去”的感觉,不少人为之伤感,认为伴随现代文明而来的快节奏与物质化,冲击了本该更加温润的心灵世界。
慎终追远教人尊重和感动
传统春节负载着两大功能,周期性物质满足和家庭伦理亲情意识的强化。体现这些功能的,便是节俗。千变万化的春节习俗总是围绕着这些功能展开。
春联取代了桃符,见面拜年改成发短信,人们也许再也不去喝一种叫做“屠苏”的酒……虽然有不少春节的节俗正在中国消失,但是也有一些新的节俗在兴起。
传统春节习俗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功能。其中祖先崇拜、尊老爱幼、社区互助等内容,通过一年一度的反复展示,很自然地传给下一代,从而完成一种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