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的生命礼赞

标签:
斯文赫定沙漠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红柳塔里木油田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01113/1289595333593_1.jpg |
|
塔里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人们称它为“死亡之海”。
我们驱车在蜿蜒起伏、长达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上,直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本来,这路是没有的,曾经有许多冒险家企图穿越这片直径逾千里的大沙漠,最后的命运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有去无回。若不是这样就不叫“死亡之海”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鬼魂这样说。
通向“死亡之海”的起始,也是探险家们屡次寻觅金子之路的死亡之域。100年前,瑞典人斯文赫定带着7峰骆驼和9个仆人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行人很快因迷失方向和断水而先后魂归西天,只有斯文赫定扔掉身上所有的东西折返,幸好遇见一位老猎人才得以生还。“人类征服不了塔克拉玛干。”这位瑞典探险家向世界宣布道。但中国人征服了它。
征服它的时候大漠里没有路,更没有现在如绿丝带一般的“沙漠公路”。那是1958年的事,一支叫505的重磁地质调查队,靠着320峰骆驼作运输工具,用45天的时间,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穿越“死亡之海”的伟大壮举。这壮举来之不易,102名队员,9次艰苦卓绝的反反复复,数十峰骆驼的生命代价,才换得与塔克拉玛干的一次“初吻”。自此,中国石油人开始在这片荒漠上开始了五下六上、艰苦卓绝的探寻。
红柳是沙漠戈壁常见的植物,绿里泛红的红柳和梭梭、沙拐枣一起拥簇着沙漠公路……红柳长得不高,却在沙海里显得格外挺拔;它不郁绿,却在黄澄澄的沙土上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以一种原始的激情拥抱着沙砾,随风摇曳着、舞蹈着。浩浩沙漠,漫无边际,给人一种恐惧和悬空的感受,可就因为红柳的出现,顿添几分淡定。是的,大漠假如没有了红柳,死亡才是真正的。
巨龙般的沙漠公路在向塔克拉玛干腹地纵情地延伸,仿佛是石油人伸向天空去迎接清晨徐徐升起的朝阳的一只大手,温情而有力。坐在车上的我,思绪万千。我在想象石油人当年修建它时该遇到过怎样的艰难与困苦?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流动型沙漠,也就是说它的沙体与海水一样是不固定的,再加上一年四季70多摄氏度的温差等异常恶劣的特殊环境,在这样的地方要修一条永固性的沙漠公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他们调集全国水文、公路、探测等几十年专业100多个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进行各种实验,用了整整5年时间修筑完成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有人把这条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称之为比航天登月还伟大的工程,其实并不为过。
公路修好后,当年科技人员又用了足足10年时间,研究出沙漠公路不被流沙和风暴吞没的生物防沙技术,即在公路两旁种植几十米宽的绿化带,这些绿化带由红柳、梭梭等耐旱的沙漠植物组成,并依靠长年不息的滴灌滋润哺育。可沙漠何来水?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沙漠深处还是有水的,只是这种水深藏地下,且酸性强,人畜不能饮,一般的植物浇灌后也会死,只能浇灌红柳和梭梭这样的沙漠植物,现在我们看到的公路两旁宽阔而郁绿茂盛的护路绿化带便是科学家们的发明。沙漠公路和沙漠公路绿化带都曾获得国家科技奖,还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沙漠公路是数万人用汗水和智慧铺成的血凝心路,也是中国石油人誓死征服“死亡之海”、为祖国多献石油的信念之路。更是中国石油人用信仰和意志修筑的一条通达理想的天路,而在这天路的另一端便是他们的一个个石油产地。塔里木石油人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就像红柳对沙漠戈壁一样的赤诚与无私。“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塔里木石油人用这句话诠释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命的奇迹不会灭绝,有人便有生机。“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们忽然想起塔里木油田到处可见的一条标语,那标语是塔里木油田人的象征与信念。而我们默默在想:是否应该还有这样的话:没有荒凉的人生,更没有荒凉的沙漠。是的,没有人的沙漠必定是荒凉的,而有了人的沙漠就不会再荒凉了。中国石油人的人生不会荒凉,有石油人在的沙漠将从此告别荒凉。
可不是,你看那“死亡之海”的腹部竟然又是一片郁郁葱葱,我惊呼起来:那可是一片真正的绿洲啊!
21年前,也就是1989年10月19日的20时23分,正在施工的钻井突然冒出一股强大的油气流,它从3582米的地心深处呼啸而出,顷刻间,油气化作火龙,染红了天际,也染红了沙漠……消息迅速传到中南海,党中央批示道:“发现这样的油田,真是雪中送炭,对整个国民经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支持。”
我想,在塔里木流动的是沙,永驻的是人;打出的是油,留下的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