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情”文化解读社会生态
(2010-09-16 13:09:11)
标签:
自己人人情味围魏救赵政治生态道德情操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当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编织“人情”关系网之后,社会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人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人”,一部分是“外人”,“自己人”之间彼此分享着互尝甜头的快乐,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对于“外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交情可讲的。所以需要通过“外人”办事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先把“关系”搞定,因为如果不搞定这些关系,办起事情来对方就会很不给面子。
这种人情理念蔓延到权力领域,就有了“碍于情面”之说,难免为以权谋私掩上了一块遮羞布。为了搭建起与资源支配者的人情关系,必然千方百计寻找可以“连线”的中介人,然后请客吃饭送礼,“外人”自然就变成了“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有了感情的托词,资源支配者“做人情”或“回馈人情”时,难免大开方便之门,将其所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自己人”的分配,违法乱纪甚至陷入犯罪深渊。所以,当我们义愤填膺地对腐败现象“拍板砖”时,是否也应反省:自己有没有为“腐败事业”推波助澜?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要加强反腐制度建设,加大打击力度,也要注重社会文明建设,削弱消极的文化影响,来个“围魏救赵”。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间的推进,人的道德情操越来越高,人情味也越来越浓。但人情味与“人情”消费肯定不成正比,真正的人情味应该是强调公平公正,不论位高位卑,不管“自己人”还是“外边人”,一律依法按章办事,坚持关心同情弱者、帮助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你的功利“人情”消费越高,可能你离真正的人情味就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