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学问需要坐冷板凳

(2010-09-05 20:12: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读民国时期学人的传记,常常惊讶于那时学人的博学和高产。像胡适、吴宓、陈寅恪等人,不仅国学功底深厚,而且动辄就是上千万字的著作。

    他们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果,除了天赋和个人的努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我想是有的。七八十年前的学者,手头最易获得的资料,必然以文史类居多。胡适他们耳濡目染在国学的氛围里,尽管这潮流那潮流已经开始涌入,但他们的信息接受系统中,其主流依然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这种信息接收,跟现在相比,很单调很专一。

    今天的学者,他们主动或者被动接收的信息,较前辈们可要复杂得多了。这里面,垃圾信息尤其多,而他们自己又不懂得过滤。此外,七八十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学者们只能从薄薄的几个版的报纸上获取信息,除此之外,每天面对的,也就是大量的书籍了。这样,他们更容易静下心读书写作。心有所专,来源于书,最后落实于书。是时代让他们有机会坐在桌前穷经皓首。

    当然,这不应成为今天的学者教授们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在任何时候,做学问都是需要坐冷板凳的,来不得半点投机。今人有了更为便利的技术条件,他们在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的同时,也应该刻意避开一些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