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祭成吉思汗
(2010-07-17 11:49:41)
标签:
成吉思汗陵
达尔扈特
守陵人
祭歌
伊金霍洛旗
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6月26日,是成吉思汗陵举行“夏祭”的日子。本来说好凌晨举行的仪式,改在了下午。虽说这样一来省却了早起的辛苦,但我却无端猜想,觉得同时也许会少了晨曦中的那种苍茫与神秘。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是蒙语,意思是“圣主的陵园”。800年来,这里是供奉蒙元帝国创立者成吉思汗衣冠灵位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陵寝,当时的国民政府把成吉思汗灵柩迁至青海的塔尔寺。1954年,中央政府隆重将其移回陵寝故地,并重新修建了陵园。如今的成吉思汗陵又经过了大规模的扩建,成为内蒙古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建筑是三座蒙古包式大殿,蓝天白云,气韵天成。三匹漂亮的白马放养在殿前平整的草地上,自在悠闲。来这里的人都会与白马碰一下头,大约是祈福形式的一种吧。成陵“夏祭”的规模并不很大,祭奉用的羊肉、羊尾,堆放在成吉思汗金色的坐像前。参加“夏祭”的蒙古族民众,大约有一二百人,其中最远的,来自辽宁。
王桑布尔是达尔扈特蒙古人,成吉思汗陵世世代代的守陵人,算下来,到现在已是第39代了。王桑布尔说,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活动,一年里大大小小有60多次,几百年传承下来,人员、器具、祝词、祭歌,都自有程式,形成了很独特的民族文化。但这些东西很多只是口口相传,秘不示人,加上社会历史变迁造成的流失破坏,研究发掘难度很大,他自己就有很多东西说不清楚,比如祭祀时所唱祭歌的内容。不过,如今在成吉思汗陵专职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只有几十个,政府管给工资。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年轻人的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给守陵人文化的传承也带来危机。
至于成吉思汗陵前的白马,王桑布尔解释说,这也是大有来头的。原来,在成吉思汗陵前放养白马的历史,与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历史一样长远。白马是用来供奉成吉思汗的,其中最主要的那匹不能约束,不能骑乘,是转世神马。
这让我想起了成吉思汗马背上的一生。翻读史籍,成吉思汗有两次从马背上掉下来的经历,十分著名。一次是他率军西征时,与长春真人邱处机见面,谈论养生之道。其间,成吉思汗因猎熊坠马受伤,长春真人告诫说,以他的年纪不宜再打猎,“坠马,天诫也。”另一次,是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期间,冬猎时因围追野马,再次坠马受伤。成吉思汗就是在这次出征中因伤病去世的。古代蒙古族信奉萨满教,实行“密葬”,成吉思汗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史无确载,成了至今聚讼纷纭的一个谜。
成吉思汗一生没有给后世留下多少实体性文物。倒是他身后的祭礼与守陵传统,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化财富。
按照伊金霍洛旗委副书记赵飞录的说法,成吉思汗陵是有世界影响的文化遗产,人文厚重。他介绍说,2009年伊金霍洛旗的生产总值400亿元,人均GDP全国第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