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科举

(2010-06-19 13:55:34)
标签:

八股文

进士

科举考试

入场券

分类: 旧事窗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多少个世纪中,曾经令无数学子皓首穷经,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挤到这座独木桥上。然而,到上个世纪初,随着帝制末日的来临,这项无比“吃香”的制度已变得臭不可闻了。直到今天,人们提到科举,仍然想到的是由于有些科考的主持者徇私舞弊,加上文章评判标准的模糊性所造成的种种不公,乃至层出不穷的历史丑闻,几乎没有谁再去正视这种发霉的历史弃物。

    闲来所至,我要说到这个话题,并非是要将这种历史如何,而是想到古代以科举取士,沿袭千余年,为何不予更改?皇权世袭,关乎皇家的根本利益,是不可能更改得了的。但是,选拔官吏的方式并非是天塌地陷的事,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王朝都愿意去延续那种古老的方式,是值得令人去冷静思考的。

    说一篇文章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也对也不对。

    不对,是因为它只是一道关,后面还有实际的考核。也就是说,通过了科举考试,只是取得了候选做官的入场券。有的王朝对后面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如唐王朝对拟任用的候选者在外表形象上还有要求。一般来说,看上去有点“官相”才行。

中了进士的被录用者大多只能得到个七品芝麻官,甚至还有主簿等品级更低的,“进士第一”也不过被封个六品。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让这些新录用的干部先从基层干起。

    科举之路主要是为平民百姓开辟的,一个贫家小子一旦进士及第,做了七品“县父母”,那就是八代以前的老祖坟上开始冒烟、开始预兆的天大喜事,但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其实是被玩其于股掌的“试试看”。

说一篇文章定终身也很对,是因为这张入场券来之不易。因为一篇文章可以体现一个人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其写作能力的背后,必须有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想能力等多种潜质作为支撑。

以这种综合能力作为选拔官员的前提条件,错在哪里?

明清两朝盛行八股文。不可否认,反对八股文的思潮,从这种文体被作为科举考试的硬性要求的那天起就开始出现了。但文体要求并不是主要问题,考场上做文章只是一种检验。

面对一个空洞无物的题目,考生能够花样翻新,做出锦绣文字,必须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更敏捷的文字驾驭能力,这需要严格训练,更需要写作天赋。

科举制度当然应该废除,新的时代不允许旧方式延续,但让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那批举子没有料到的是,推翻了科举之后,再寻找一个新的方式为何这么难?

幸好他们都早已作古了,如果还活着,当他们看到厦门市原副市长蓝甫先生“成了腐败分子”后,人们才揭露出他曾经作出的一些只有几句话的批文都文理不通,有的甚至错别字连篇,这批强烈抵制八股文,主张维新的斗士该作何感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