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清明放风筝
(2010-04-03 23:40:46)
标签:
风鸢风筝纸鸢略说清明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
全诗洋溢着喜悦之情和热烈的气氛。
溯风筝历史,早在春秋时代,鲁班曾作木鸢“以窥宋城”,不过那时“鸢”(风鸢)是木制的,而且是用于战争的通讯器材;后来到了东汉发明了纸,就以纸代木,改称为“纸鸢”(南人叫“纸鹞”,北人才称“纸鸢”);到了五代,一个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鸢时,在鸢头扎上了竹管,当纸鸢随风飘摇时,风入竹管,像吹笛子一样,发出激越悦耳的古筝声,由此得名“风筝”!
放风筝不仅是我们对春天的欢迎,更是对健康的祈祷和对美好未来的呼唤,是一项科学的文明活动。医学家说,放风筝时“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明目”;科学家曾利用风筝进行一次吸引天电的实验,从此得到了自然电;军事家认为,如果春秋时公输般真的制造风鸢用于飞行侦察的话,那他是我国值得骄傲的“航空之父”;音乐家甚至把风筝作为音乐来欣赏,唐人高骈作《风筝》道: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诗描写了诗人春夜倾听悦耳风筝声的喜悦情景;教育家认为放风筝可作为美育的一项活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诗人们更喜吟“风筝”:托物咏志,物我两化,情附物上,意在言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风筝诗来。
清代高鼎(杭州人)的《村居》写得非常好: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春光无限好,儿童放鸢忙”的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仿佛跟诗人一起饱赏农村美丽的春景,分享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往往是借风筝寄托着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童心欢乐的追求的。
明代绍兴人徐渭(字文长),他写的《风鸢图》诗,则是借题发挥、托物言志: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尺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这首诗,有的说是表达了对晚辈的希望,有的说是痛骂了那些攀权附贵的小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诗不达诂”,还是让人自己去理解吧!
“五四”时期狂飙式诗人应修人(宁波江北人),他的《风筝诗》更是不同凡响:
晴空万里一风筝,风扶铃声宛转鸣。
羡煞凌霄无限乐,儿时我亦乘风行。
诗无疑是诗人童年生活的投影,表现他渴望自由要求挣脱束缚的心情,是他凌云壮志的形象记录。
春光融融,万里晴空。姿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风筝,牵引着千千万万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