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与“七情六淫”
(2010-03-24 06:57:22)
标签:
六淫
七情六欲
脏腑
六气
杂谈
|
分类:
保健养生
|
|
|
“七情六欲”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而“七情六淫”却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
按含义不同,“七情”可分为三类,一是儒家七情,《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指的是与身俱来的本能之情;二是佛家“七情”,指喜、怒、忧、惧、爱、憎、欲人的七种情愫;第三则是中医之“七情”,中医的七情有两个含义,其一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其二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七种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临床上常以前者为多用。
“六欲”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生》,其曰:
“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注释为:“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后人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佛家的《大智度论》则认为六欲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可见,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是指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真可谓: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也。
而中医所讲的七情六淫则是指致病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中医将七情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通畅,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变成致病因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致病是由内而生直接影响相关脏腑的,故中医有“内伤七情”之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天应寒而反温,春天应温而反寒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突然的降温、升温),六气就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时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的含意。
在中医著名的“三因学说”中,七情与六淫是两大类主要致病因素。“三因”指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导致疾病的因素。宋代陈无择《三因论》总结说:“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源都尽。”由此可见,除了有悖常理的意外,这种不内外因如饮食、外伤等造成的人体伤害外,导致疾病的因素主要就是七情六淫。如果我们内调七情于适度,外防六淫于缜密,健康长寿又有何难!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