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秀梅洁荷风清
(2010-02-08 16:57:38)
标签:
离愁
意绪
荷塘
笔端
莫行
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
读《香君闲吟》诗稿
“一夜如风成百篇。一晌痴痴,一夜无眠。一壶美酒意何消?一曲相愁,一字难言。一纸荒唐情亦闲。一系偏舟,一望尘烟。一番心事向谁书?一水清荷,一谷幽兰。”读此序言,不要以为出自哪个名士老儒,其实这是一位纤纤商女之作。婉约,哀怨,清丽,淡雅,百转意绪尽在其中。
百首诗词宛如春花岸柳之风色,一气读完掩卷沉吟,萦怀荡魄,挥之不去。没见香君读此诗,以为香君者书香门第或执教学者,见了香君读此诗,自叹小女才情八斗吾之不如。满纸唐风宋韵,或豪放豁朗,或意绪缠绵,用字严谨,对仗工整。此香君非俗子初道,俨然诗道老成堂堂里手也。
香君的诗词,吟诵山川、记事感怀,是她承袭了古代诗人的一贯主诣,也是今人的作法。遇事逢节、寻朋会友、旅踪行迹、往来答谢,皆收获笔端。出色的是,一物一事,皆有鲜活的思想,不仅练字练句,在练意上都有拓展。如《劝月》:“静夜细风吹,池边老柳垂。恐惊荷浅梦,劝月莫相随。”出色在后两句上,从“池边老柳垂”句,写荷必用“残”字,但避开而用“浅”字,一个“浅梦”状写出荷色的淡雅风姿。“劝月莫相随”点化出对荷塘的逆向思维,此时的荷塘月色远不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还是不看为好。如实地道出了诗人游荷塘的真实景况,也暗示了此时的别样心境。而《七夕》又有了诗人的心迹:“河汉谁能竭?相思泪尽时。应知情夜短,催鹊莫行迟。”诗脱俗而出,尤其是“催鹊莫行迟”句,愈显人性化。若说是叮嘱“鹊”,莫不如说叮嘱“人”,突显出诗人的一片爱心。
香君的词稿大部分写了离愁别绪,虽说满纸“梦酒”“离愁”“笔砚”“悲泪”意象似昨,但字里行间无不充斥今人之气息。“雪乱京城,满天都是离愁意。砚寒毫细,却向空空纸。”“鹊闹枝头,不信佳音寄。无声涕,且将妆理,对镜描眉细。”“此情本可付琴弦,人不在,纤指为谁弹?”一位纤纤女子,满腹离愁恩怨,细笔轻描,点点滴滴。一首一厥读下去,仿佛一个李清照再生,让人感佩。
作为在港从商的女性,香君在商务缠身之余能有这份诗的心境,是非常难得的。正如唐天标将军在序言里坦言的:“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专攻经济、经营颇有成就、年轻的女企业家之手。”诗成了她心灵的棲息家园。为诗,她毕竟付出了许多,从诗中也获得了许多。从她的诗中不难发现,唐诗的风骨,宋词的风韵,以及古文的血脉给了她丰厚的营养。诗中用典颇多,且自然得体。如“三界”“长门”“真身”“五溪”“搦管”“红笺”“孤篇”“介甫”等等,借用入诗,得心应手,不读古书是难得真传的。
读诗写诗不是躲避现实,更不是泄私藏愤,而是自励、自省、自尊、自强。在诗中追问心灵,达到自我修身之目的。诗如其人,香君赏竹如竹之矜持,赏梅如梅之高洁,赏荷如荷之淡雅。所以,此文的标题我用了《竹秀梅洁荷风清》,以此概括香君的风貌。写到此处,一首诗涌在笔端:“一诗一赋一枝花,一竹一荷一梅霞。一悲一喜一苦乐,一梦一醒一小丫。”这就是我读香君诗稿的全部体悟所在。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