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沽历史悠久,是津门七十二沽之一,因地处沽水(今北运河)之西故名。南北大运河开通后,西沽一带成为南北漕运的水路要道,设有码头,居民世代多以水运、码头货栈经商或捕鱼种菜、务农为生。
西沽名声大振,还是因为康熙、乾隆皇帝于此留下诗词。原来清代西沽已形成桃柳自然景观,文人墨客咏吟诗句频出不穷。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南巡江浙,曾途经于此,留下著名《点绛唇》词一首:
“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晨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阳老。”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巡幸西沽,在运河畔“弃舟登岸策马进城”,这年乾隆皇帝已经年近花甲,却仍有骑马巡视的习惯。并亲笔赋就了御笔诗两首,这就是流传后世著名的《西沽二首》。诗云:
其一:
“西沽三水汇流处,南北运河清贯中。徒时堤防宁有是,要当善道备宣通。”
其二:
“郡城清晓返巡銮,逶迤西沽策马观。行过烟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
乾隆帝巡幸西沽留下了许多传说,“龙凤古槐”就是其中一个。那年春天,乾隆皇帝与皇后乘龙船,来到西沽地区下令停船靠岸登临。兴致勃勃观赏“桃红柳绿”天然美景。却不料天落霏霏细雨,乾隆皇帝忙站在一棵古槐下面避雨,而皇后则到另一棵古槐下面。由于这两棵古槐“护驾”有功,于是乾隆皇帝封这两棵树为“龙槐”和“凤槐”。“龙凤古槐”由于“沐皇恩”,身价百倍受到世代人们的精心呵护,历经400余年风风雨雨,仍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龙槐”直立挺拔,高约9米多,粗约2米多,树冠呈倒伞状向上直插入空中;而“凤槐”略低些,高约8米多,粗约3米多,树冠向上伸出再斜指下方,犹如凤凰展翅。有趣的是:两棵古槐在高空的枝干,居然相互交织在一起,恰似两位“老人”手牵手。清风吹过,树枝摇动树叶飒飒作响,仿佛在亲密细语。市园林局已经于1997年将“龙凤古槐”列入第一批A类古树名树之列,编号分别为“A0010”和“A0011”,并采取一些抢救固定措施。
你知道吗?西沽在历史上曾经又名“黄叶村”。
清朝天津文人李庚辰著《醉茶志怪》,明确记载:“西沽旧名黄叶村,老人犹有知者,近日莫传也。道光年间有乩仙诗云:‘僧归黄叶村中寺,人唤斜阳渡口船。’自注云:‘黄叶村即西沽。’”
清朝康乾时期诗人查曦有《东沽野酌》曰:
“黄叶村(即西沽)前带酒歌,夕阳欲落晚风多。人家两岸临秋水,坐看牛羊乱渡河。”
东沽盖相对西沽而称,二沽相连,诗人在东沽村前野酌,恰看到西沽(黄叶村)的景象。从地理位置上看,就是今天的窑洼地区。
西沽又名“黄叶村”。人们立刻想起:乾隆年间敦诚寄怀曹雪芹的诗: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著书黄叶村就是写作《红楼梦》啊!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以《西沽黄叶村》为题写道:
“西连丁字落津门,谁识曾名黄叶村。也是春芳与秋丽,宋辽遗迹此间存。”
周汝昌并专门写文章:“怪哉妙哉。中华大地,别处还未听说真有黄叶村(只是诗人虚拟之名),而偏偏天津西沽叫黄叶村。何其巧也。又何其耐人寻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