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海雪原》背后的故事

(2010-01-10 12:00:55)
标签:

《林海雪原》

背后的故事

书稿

龙世辉

杂谈

分类: 旧事窗
             《林海雪原》背后的故事

  小说《林海雪原》自面世以来,甚获赞誉。殊不知,该书的初稿当年差点被埋没,而发掘该书稿的编辑龙世辉也因此遭到批评,背了个处分。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收到的长篇小说稿件堆积如山。有一天,年轻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厚厚一大摞原稿,打算尽早处理这份无人过问的积压稿。

  当他打开稿件一看,稿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稿纸有大有小,每一叠用各种不同的毛线条拴着,字儿老长老长一个,伸胳膊踢腿的,很不好认。但当他耐心地一页页地翻下去后,却完全沉浸在小说故事之中。读罢全部原稿,龙世辉马上向出版社副社长楼适夷作了汇报,也同作者曲波取得了最初的联系。

  1954年,在齐齐哈尔车辆厂任职的曲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林海雪原荡匪记》。妻子刘波担当起了曲波的专职抄写员,也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每誊写完一章,刘波就随手揪一段正给孩子织毛衣的毛线把文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是五颜六色的。在东北,曲波完成了《林海雪原》前面的大半部分,1955年调回北京后,完成了小说的结尾。直到完成,也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件事情。

  小说写成之后,曲波和妻子看到街对面有一个出版社,他们就买了块布,把书稿包上给“对门”送去了。进去一问才知道,这是个译文出版社,不出他这样的书。经这里的编辑指点,他们才找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交上了稿子,曲波对那里的编辑嘱咐了又嘱咐:“行与不行,都请把电话打到家里,不要打到单位。不行,我就来把稿子取回去。”小说书稿完成之时,曲波暂时用的名字是《林海雪原荡匪记》。

  龙世辉在向楼适夷的汇报中,既为发现一部优秀的长篇新稿而兴奋,同时也谈到这部稿子在艺术上和文字上还需进一步提炼。在楼适夷的肯定和鼓励下,《林海雪原》的编辑发稿任务就落在了龙世辉的肩膀上。龙世辉一眼就看出小说在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文学性不强,严格地讲只是一堆素材。可他又敏锐地发现这个题材很棒,作者的生活底子厚实,有改写的基础。他热情地邀请作者曲波来出版社,和他一道商量如何修改书稿。

  曲波如约而至,龙世辉苦口婆心地向他讲如何结构文章,如何剪裁取舍。原稿中没有对爱情的描写,龙世辉觉得一部长篇小说全都是男子汉打仗不容易吸引读者,便别出心裁进行了新的艺术构思。他把自己的构思告诉了曲波。

  稿件的修改一般由作者负责。曲波修改过一次后自谦地表示,还需要出版社进一步加工。他委托编辑部对稿件全权处理,龙世辉毅然接受了作者的委托。

  龙世辉索性亲自动笔修改,其中,小白鸽白茹这个人物就是他加上的,“少剑波雪夜萌情心”等情节大大丰富了原著的内容。

  龙世辉经过三个多月废寝忘食的修改,《林海雪原》终于定稿。龙世辉向《人民文学》的副主编秦兆阳推荐相关片段登载,率先引发读者的关注与兴趣。1957年9月《林海雪原》正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者曲波一举成名。

  据粗略统计,仅至1964年1月,该书的印量便超过了156万册。这部小说很快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连环画,并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后来有人指责这本书里的“少剑波雪夜萌情心”等章节有小资味儿,不像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林海雪原》因此遭受批判。龙世辉也遭到批评,背了个处分。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王任叔(巴人)对龙世辉充满同情,虽然社里迫于压力给龙世辉一个处分,可他居然在调级中一次性给龙世辉连升三级。他以一种特殊方式给了一个敬业的编辑最大的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龙世辉,就没有《林海雪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