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道之别

(2009-12-25 17:47:25)
标签:

宗教

儒道

隐士

山洪

孔子

中国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儒道之别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这段话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古代的正人君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在国家政治暴虐时,他就隐居为民。而隐居为民并不是正人君子所情愿的。但他们深知,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则正道就不能得到推行,而和一群奸佞之徒共事,则终将害了自己,所以才深深隐藏以躲避之。

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士思想。中国历代政治受隐士思想影响非常巨大。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把出仕和隐居看得很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独善”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兼济”是在“邦有道”的情况之下。所以,从封建朝廷这一方面来看,若政治黑暗,有贤人在朝则妨碍了自己的胡作非为,所以往往压制、迫害人才;而若朝廷圣明,则往往举逸民,广求人才。所以对人才的态度是衡量一个政府黑暗还是清明的试金石。

圣明的君主之所以选用避世隐居的逸民,提拔出身下层的贤士,本来就是因为他们能对国家有益,并不为了迎合世俗视听的缘故。所以,正人君子道德高尚足以提高君主的地位,才智超群又足以保护百姓。但他们穿粗衣而怀美玉,深深隐居而不求当官。那么,为君者就应该竭尽礼节,向他们请教;克制自己,听从他们的意见。然后才能使恩泽施于四方,功业通于上下。

实际上,孔子对隐士非常崇敬。《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讲个人修养的话——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是中国人的隐士思想。

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明知道这个人救不起来,我尽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这是孔子之圣;隐士们的道家思想,则是救不起来就不救。这是中国思想的两大主流。道家对时代思想的潮流,视之如山洪,挡是挡不住的,一定要去挡就是傻子,必定被冲走。如要挽救的话,就估计山洪的力量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衰微下去,先到那衰微处的下游,稍稍一引导,就引进了河川。儒家的思想则不然,对于时代的趋势,也视如山洪,挡是挡不住,但是要跟在这股山洪旁边跑,在沿途看到洪流中的人,救一个算一个,一直到某一有利的形势,将洪水导入河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解疑释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