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河
(2009-12-24 14:53:36)
标签:
柴禾河堤河水河床村庄杂谈 |
分类: 旧事窗 |
离开家乡30年了,常恋念那条日夜流淌的围村河,她像母亲一样舒展美丽修长的双臂,柔情环抱着我居住的村庄。 她很原生态,河上的堤坝沙质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黄色的地面,金金的花儿,光着脚板踩在上面热烫烫的。下雨才好了,地面不积水,走在上面,绵滑滑的,凉气顺着脚心往头上钻,舒爽极了。河里的青蛙跳上岸来,从过往的行人面前大摇大摆地蹦过,丝毫不胆怯,倒是有些孩子尖叫着往父母的怀里钻。那时,收了庄稼后,人们总爱把麦秸、玉米秸等拉回村里,烧火做饭用。家里没地方,就在河堤的里坡找个空地,搭成一个一个柴禾垛,勤快人家怕风吹散了,还在周围拴上一道道草绳。这可给孩子们提供了玩耍的场所,每天晚饭后,三个一伙儿,五个一拨儿,捉迷藏、抓“特务”,绕着柴禾垛跑来跑去,不玩个尘土满身不罢休。有的淘气鬼和父母怄气了,也找个柴禾垛后面躲起来,急得父母满村子大呼小叫找孩子。 河堤两岸,栽种着一排排柳树,根靠着根,头碰着头,依依相立,芳影垂挂,一群燕飞来,一群雀远去,蜻蜓展翅翔,蝴蝶空中舞。春天时轻风吹柳絮,落在堤上,浮在水中,如织锦造缎。夏天时骤雨击柳枝,顺着枝头噼噼啪啪掉在水里,飞花四溅,“大珠小珠落玉盘”…… 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蝌蚪、小蜗牛们,白色的、银色的、黑色的、灰色的,各种水中生物,一拨拨、一群群,穿行在草丛中,挪动在泥土里,和谐自在地游逐。河水是蓝色的,自在平静,微风拂煦,荡起一道道涟漪。我们走到河边,常常喜欢从岸边捡拾一块块小石头,越尖越扁越好,然后半仰身体,顺着河面哧溜哧溜抛石头,溅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谁的浪花多,谁就有本事。河面并不一样宽,其间有好几块“大河床子”,是夏天人们天然的浴场。河底也是沙土质,用手一抓一把白细沙,踩在上面不沾脚,不淤泥。大人们收工回来,上了年纪的老汉,喜欢用清爽的河水洗把脸,落个凉快。小伙子干脆跳进河里,扎个猛子,兴奋了还要喊上几嗓子,满身的疲劳就无影无踪了。妇女们则来到河边,洗手、洗脚,再把沾满泥土的鞋用水冲了,干干净净回到家。其实,这里更是孩子们的天下,我常常和小伙伴们,来到村南的“河床子”,会游泳的到水深的地方“显摆”,不会游泳的只好在不“没脖儿”的地方“晃悠”了。就这样我也没学会游泳,专找水浅的地方磨蹭,一次不小心,溜进了河床子的暗沟里,被小伙伴拖了上来。后来到城里上大学,班里的同学把我拉到附近的海河里练游泳,因为没信心,最后也就会几下“狗刨”,说来也是一大憾事了。 过河进村,须通过东、西、南、北四座小桥,小桥修得很坚固,几十年了还在使用,行人、自行车、人力拉车、马车、拖拉机,每天从上面经过,车辆的吱呀声、轰隆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个宁静的村庄上空回荡。我家住在村西,但对每座桥都很熟悉,走西桥去自家的菜地,走南桥下天津卫,走北桥到上初中的学校,后来中学迁建津围公路,就每天从东桥走过了。 寒去暑归,春来秋往,眨眼几十载,家乡变了,变得让人眼前一亮,变得让人激动万分。小河环抱的村庄已显露出大都市城郊的风范,土房变成砖房,平房建成楼房,小院换成别墅,津城外环线傍村而过,巨大的公路桥横跨东西。更骄傲的是,村里还建成了让四里八村人们赞不绝口的开发小区,引进了外商,涌入了资金,建成了企业,安排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变了面貌,村里的发展后劲十足。 家乡情结,寄托着我对父老乡亲们的祝福,悠悠思绪,牵挂着我对那条围村小河的不舍恋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