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染科尔沁

(2009-11-26 07:49:59)
标签:

沙坨

经济圈

沙打旺

沙峰

希日

科尔沁沙地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绿染科尔沁

 

  科尔沁,曾经叫草原,后称其为沙地,号称“八百里瀚海”。

  有人说,这片沙地是草原被人类“啃”(垦)过后吐出来的渣子。过去每年,大风从这里狂卷千万吨黄沙,袭击京津地区,遮蔽大半个中国。据说那时候从天安门城楼每年要清扫出几吨黄沙,这里就有科尔沁沙地一份功劳,它在全国四大沙地中排行老大。

  十年前,我曾迎着风沙进入科尔沁沙地做调查,伫立在一座叫“塔敏查干”(地狱之沙之意)流沙带的五百米高沙峰上,俯瞰脚下茫茫白沙滚滚黄尘,发过感慨:难道这里,过去真的被叫过科尔沁草原吗? 难道这里,真的是那位清初辅佐三代皇帝而闻名天下的孝庄皇后的美丽故乡吗?

  年降水量不到200百毫升的草原不适合农耕,可晚清以来,一百多年时间就沙化了一千万年的科尔沁草原。今年我再次踏入科尔沁沙地。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依然是站在那座巍峨的“塔敏查干”沙峰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灌草木绿海,绿意葱茏,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见的是海市蜃楼。

  现在这里已经是“塔敏查干”万亩灌草林了,原先的黄沙都被埋在林草下边。回答我的是库伦旗旗长宝音达来,黑红脸膛,风尘仆仆。据他介绍,这十多年来旗政府全面落实国家“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等有关政策,花大力气,禁牧禁垦,封沙育林种草,终于基本降伏了这片远近闻名的百年恶沙。

  我们乘车穿过“塔敏查干”这片万亩灌草林时颇费了周折。小路两边茂密的“锦棘儿”草藤和沙枣棵子噼里啪啦甩打着车体,从沙柳丛中惊飞出三两只野雁和山雉,偶尔还能瞅见红红的火狐身影。

  在一个叫敖伦的小沙村旧址,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名在外边当兵的年轻军人回家探亲,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行走在茫茫沙海中,显得格外醒目,这时有两头饥饿的毛驴从远处看见他,以为是一丛绿草或一棵绿树,就嗷嗷叫着追过来,吓得那位小军人拔腿就跑,两头驴一直追到村里还不肯离去。对绿草的渴望,让牲口都发疯。那时候敖伦村土地几乎全被流沙吞噬,东倒西歪的土房被黄沙掩埋半截,穷得叮当响,沙坨子上种的老玉米打不出年口粮的1/3,全靠国家救济生存,被人称为“长脖老等”。

  我站在敖伦屯旧址上,瞧见了一位二十七八岁的蒙古族少妇,正在“刺儿鬼”围起来的“草库列”林草带里放一小群牛羊吃草,她头上扎着红花头巾,脸色俊朗黑红。“这里是敖伦艾里(屯子)吗?”我用蒙古话问她。“穆呢,希得(是哩)。”她腼腆地回答。“可村子不见了呀?”我疑惑地问。少妇笑着说:“我们敖伦村早就‘收缩转移’生态移民,迁到三家子镇东边去了,这里现在是我们村民自己承包改造的生态经济圈。”我恍然大悟,面对这片几乎不认识了的沙地我内心忍不住激动。只见被封禁改造的“生态经济圈”内,茂密的灌草木牢牢固定住往日疯狂的沙龙,一排排杨树已成材,沙打旺、草苜蓿等优质治沙牧草绿意盎然,显出一派生机。那少妇还告诉我,她家现在养着十多头科尔沁黄牛,每头牛可卖七八千元,还有百八十只羊,粮食也自给自足。

  当然,取得眼下的成绩并非轻而易举。离“塔敏查干”流沙带不远的是奈曼旗沙化区,属于科尔沁沙地核心区域,处于蒙古高原和西辽河平原的缓冲地带,该旗有一个叫巴音塔拉的乡,本意为“富饶的草原”,如今已变成一种讽刺,因土地沙化牛吃不着草就啃旧河床土和草根连着沙,结果胃肠里塞满泥土,肠梗阻而死亡。

  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开始了沙化治理。巴音塔拉乡有位村党支书名叫希日莫,50多岁,瘦削身材。他先带头把家从几十户人扎堆儿“拱坨子”大村搬出来,选一处沙窝子洼地扎下来,肩扛车拉地运来旧河床黑土垫这片沙窝子,再掺拌进牛羊猪粪等农家肥,改造出一片自给自足的口粮地。然后,再用铁丝网封住房后白茫茫的明沙带,足有上千亩,不许自己的和别人家的牲口进去啃坨子。三年后见效,封死的房后那片沙坨子里已长出一片片的楚力格尔草(沙蓬子)和沙巴嘎蒿,绿油油甚是喜人。

  当时旗政府总结推广“希日莫模式”,并把这一样板定名为“希日莫模式生态经济圈”。他们通过这一“模式”认识到,科尔沁沙地沙化年代不长,地下水源还充足,只要封禁沙坨子不乱“拱坨子”,不让人类活动,自然就有自己恢复绿色生态的本能。为扶持这一“模式”,解决水源和灌溉问题,政府请出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奈曼工作站的王康复教授做技术指导。王教授说,这里是后沙化草原,地下水位很高,整个沙坨子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蓄水池,每个沙窝子洼地都能打出水量不小的小沙井。他们从旗水利局派出打井专家,给希日莫承包的几所沙窝子打出小沙井,接着又帮助希日莫在封死的沙坨子里种植沙打旺、草苜蓿、锦棘儿等既能治沙又有经济效益的优良牧草。接着,适时召开“希日莫模式生态经济圈”现场会,统一思想,全面推广这一模式。谁也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希日莫,似是不经意间只为生存而搞出的这个模式,居然在整个科尔沁大地上树起了一个样板,成为一个典范。它向世人宣布:科尔沁沙地是可以治理的!

  很快,“希日莫模式”在全内蒙古自治区推广,希日莫当了全国劳模。干事的年代,需要干事的基层干部,这是时代的需要。

  我在奈曼旗另一治沙典型兴隆沼林场,见到联合国治沙专家、联合国“009项目”负责人法国人希古博士,他这样对我说:“科尔沁沙地正在有效治理,正在为人类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治沙经验,是个奇迹,很了不起。”

  “科尔沁沙地的改造和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天地树草’合一,坚决落实‘收缩转移’战略,实行‘封、禁、退、转、建’等措施毫不动摇,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通辽市市长傅铁钢在“塔敏查干”万亩林现场会上说。这是对过去盲目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其实是“掠夺自然”的一种拨乱反正。科尔沁大地今天重新开始欢笑,这是历史性的转变。

  据中科院“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即卫星监测显示,近20多年间,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市范围内的沙漠化面积已减少了1200万亩,出现了总体好转的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奎屯今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